#健康 #教育 兩回事
- Dec 16 Sat 2017 01:46
【關鍵詞。健康與社會】
- Dec 15 Fri 2017 01:35
【三論。我愛故我(不)在】
早些時候投稿《思逸》關於〈愛的冥想〉的專題,最近收到通知被接受了;既意外卻也不意外。
- Dec 14 Thu 2017 06:33
【性。健康。情感教育】
2017年不太平靜——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出版,到台大、世新校園的情殺事件。陸陸續續發生令人惋惜的社會事件,讓人不禁反思:光是綿密的性/別法制,是不是不夠?
- Dec 01 Fri 2017 23:56
【愛滋。性/別。人權】
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在對抗愛滋的世界史中,人權(尤其是健康權)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也帶起1990年代晚期至2010年前一波連結公共衛生與人權保障的實證研究與論述風潮。
- Nov 28 Tue 2017 03:00
【Not Easy To Be Me】
As a straight,
I’m burdened to do fucking. Imagine
- Nov 10 Fri 2017 04:58
【寫在出版後。所謂的跋】
11月9日《江湖在走,法律要懂》出版了,法律白話文整個團隊似乎都很興奮——關於宣傳、募資計劃等等——也有一陣子沒在後台和群組看到這麼多熱烈討論了。書裡,我貢献了四章:
- Nov 02 Thu 2017 12:18
【人權即政治】
2018年將是標誌性的一年,既是《世界人權宣言》七十週年,也是《維也納宣言暨行動綱領》二十五週年,而這兩份文件在國際人權法裡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明年也是1998年《境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s on Internal Displacement)通過二十週年。因此,此時來談談人權發展的困境與挑戰應該再適合不過了。
- Oct 26 Thu 2017 07:41
【教與學。研與究】
剛上完學校開的Starting to Teach的課,蠻開心的——除了讓我重新思考了teacher/student的關係外,也有機會「構思」自己心目中的課程大綱(包括設計模擬法庭)。
- Oct 15 Sun 2017 01:04
【鳴人X法白。答客問】
最近鳴人堂的主編伯崧似乎在寫一篇專題報導,關於法律白話文運動跟阿貴(站長),然後我也被跨海線上訪問了,剛好有個機會重新審視這兩年的心路歷程,其實還蠻有趣的。
- Oct 10 Tue 2017 08:03
【影展。遊行。日惹原則】
2006年,國際法學家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召集了許多人權專家共同提出了一份屬於性/別少數群體的權利清單,隨後於2007年3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會議場外,決定將《日惹原則》(Yogyakarta Principles)視為全球性的同志平權綱領。
- Sep 25 Mon 2017 04:28
【反色情與自由言論】
最近美國除了反移民浪潮外,延續上篇提到的,還有一陣暴風雨正悄悄掀起——反色情運動透過公共健康論述東山再起。乍聽之下很荒謬,但不要笑,這個風波並沒有在眾人撻伐、訕笑中終止。反而造成一連串餘波盪漾,甚至英國都受影響了。
- Sep 23 Sat 2017 04:15
【反色情與護家運動】
三月底美國猶他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色情(pornography)為公共衛生危機,因其導致諸多個人與社會的健康損害。乍聽很荒謬,但許多共和黨執政的「紅州」也群起效尤,如阿肯色、田納西、南達科他州都通過了類似決議。這個月浪頭刮進了「搖擺州」佛羅里達。
- Sep 18 Mon 2017 01:58
【再論。我愛故我(不)在】
之前藉「強迫失蹤受害者國際日」的時點,寫了《「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留心當代的被消失人口》這篇文章,略提了自己一直不願也不敢多碰的李明哲事件。
- Sep 16 Sat 2017 00:22
【初論。我愛故我(不)在】
前陣子在寫一篇關於「愛」的文章,這讓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關於愛、性、感覺、情緒、慾望、理智、情感、伴侶形式之間的糾葛與差異——那是《思逸》關於「愛的冥想」(The Wonder of Love)主題的徵稿。
- Sep 01 Fri 2017 06:38
【Wolters(Who)的酷兒密笈】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二十部必讀的酷兒理論著作》,覺得挺有意思的。
- Aug 31 Thu 2017 05:33
【無法獨處的第三人稱】
|| 第三人稱 ||
詞/曲
- Aug 30 Wed 2017 01:53
【婚姻≠愛情。選擇≠自由】
幾天前的某個夜裡,一如往常地在睡前走到門外抽根菸,卻讓我不經意地撞見「晨歸」的房東太太(本文主角A),讓很少碰面的我們不得不促膝長談,聊了很多感情、婚姻、性生活、爛工作,和許多人生中的狗屁倒灶。
- Aug 24 Thu 2017 01:51
【酷兒理論到底該幹嘛】
因此,酷兒理論的寫作涉及一連串的實驗,像是搶佔學術舞台,並提醒著人們,這個學術舞台前後所操演的禮節和禮數,都在維繫著看不見的異性戀正典(invisible heteronormativity),滲進了所有知識生產過程及其職業當中。
- Aug 23 Wed 2017 01:38
【酷兒理論到底要幹嘛】
究竟「酷兒理論」是什麼、不是什麼?在今天華語語系的「同志」文本、同志運動、同志研究中,似乎也引發很多爭議(包括運動倫理、論述策略、認同需求、汙名反轉等)──事實上,就是很多人在說、能說,卻沒達成什麼共識;然而沒共識,卻反而可能是酷兒理論的初衷。
- Aug 16 Wed 2017 00:45
【被消失的人及其社會】
還記得轟動全台的「李明哲事件」嗎?台灣NGO工作者李明哲,在今年3月19日上午從澳門進入中國時,遭中國政府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因違反國家安全等名義遭到逮捕,拘留至今已經將近150天了。
- Jul 21 Fri 2017 00:22
【性相。女性主義】
《性相的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Social Theories of Sexuality: Marxism and Feminism)這篇文章譯自Steven Seidman的《性相的社會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這本書的第二章,因為剛好讀到,覺得很淺顯易懂,所以順手就翻了。
- Jul 20 Thu 2017 00:17
【性相。馬克思主義】
《性相的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Social Theories of Sexuality: Marxism and Feminism)這篇文章譯自Steven Seidman的《性相的社會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這本書的第二章,因為剛好讀到,覺得很淺顯易懂,所以順手就翻了。
- Jul 13 Thu 2017 01:26
【世俗主義與所謂The Good Life】
這陣子因為婚姻平權進程的關係,性別平等教育也莫名成為箭靶,許多人用「小孩教育爸媽自己來」等主張,來對抗「孩子的性別多元及平等觀念不能等」的理念。剛好2012年的時候,英國上訴法院民事庭出過一個有趣的G (Children)案判決(下稱「本案」)在討論「爸媽甚至不同調,孩子教育怎麼辦」的問題,覺得可以讓大家思索思索,怎麼樣才是「為了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