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2007年1月到2009年10月,再到今天,一場原本落幕但又遇人有欲再度掀起、跨國同運界(從英國到非洲本土)的腥風血雨。好啦,我承認有點誇張,對很多人來說只是茶壺裡的風暴),只是我太晚太follow到。

因為學校裡某老師某部落格某文中《On Outrage》的「刻意」提及一篇警世宣言《African LGBTI Human Rights Defenders Warn Public against Participation in Campaigns Concerning LGBTI Issues in Africa Led by Peter Tatchell and Outrage!》(推論如此,是因為那個「提及」與前後文根本不太相干)。

一口氣看完,真的很像LGBTI NGOs版的紙牌屋/世間情。

連結是非洲若干NGO指控Peter Tatchell-led/London-based的OutRage!,主張激怒當地政府的作法根本有害而無益於本土運動,也將弱勢再度推上火線:
「Outrage! has repeatedly disrespected the lives, damaged the struggle,
 and endangered the safety of African Human Rights Defenders.」

【OutRage!】的反擊(不只是澄清,超嗆地講成smear campaign):《OutRage! refutes false, sectarian allegations. Lies, slurs, egos, power & funding - nothing to do with queer liberation》。裡面認為這只是當地NGO搶資源跟發話權的鬥爭浮上台面,並且認為署名的團體或個人都是欲採用「保守運動策略」的,因此更多是「保守v.激進」之間的衝突。

然後出現了Jin Haritaworn、Tamsila Tauqir和Esra Erdem合寫的男同帝國主義(gay imperialism)的再指控,認為Peter Tatchell本人恐死伊斯蘭和白人優越【收錄在Adi Kuntsman & Esperanza Miyake在2008年合編的那本《Out of Place: Interrogating Silences in Queerness/raciality》】。

不久後,出版社Raw Nerve Books竟發出了道歉文《Peter Tatchell: Apology and Correction》,承認該文中有許多斷章取義的不實指控。

在知名的【x:talk】部落格中(主旨是支持性工作者的權益及其他關於性解放議題),出現了男同帝國主義的言論審查《On the censorship of ‘Gay Imperialism’ and Out of Place》這篇文章,力挺H、T、E三個作者,但下面留言更是精采。

還有很多其他相關新聞,隨手查一下也會突然發現哪些網站特別會轉【OutRage!】的文或Tatchell的訪問,哪些則否。其實它們一直以來都很頗有爭議,包括早年瘋狂幫別人出櫃的作法,一直有「不自由,毋寧死」的零妥協策略,號稱「酷兒干預」。

結果後來在中東、非洲屢屢碰壁,但靠著巨大的影響力還是得到很多認同(雖然大多來自男同圈,原因尚未考證)。這個故事或許也在暗示,一旦想把酷兒理論(queer theory)普世化、正典化、基進化,或許將失其原本精神。

然後,最後想問的一個問題是,因為一直以來也令我自己深受困擾:對抗不包容(non-tolerance)的方式,只能零容忍(zero-tolerance)嗎?若是,效果如何?若非,界限在哪?

總之,就是英國NGO被罵白人中心帝國主義,然後逆襲,反罵,結果互嗆「不實指控」。可見「真實」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我猜。但不知為何,我竟能在這一連串反饋中聯想到台獨v.性平的莫名糾葛,父權/主權的幽靈(流行語)真是籠罩大地啊!

這讓我想到Gregory Warner前幾天另一篇文章《When The U.S. Backs Gay And Lesbian Rights In Africa, Is There A Backlash?》當然類似的文章有很多,因為反(any)帝(尤其白皮膚的),總是很吸眼球,也最好批。

我仍然覺得那是很真切的觀察,類似的情況也在很多亞洲國家可以看到(去年ILGA-Asia就有聽見一樣的憂慮),人權「大國」、超大型NGO與各種研究機構之間的關係也很複雜。

當貿易、援助、外交全都綁在一起時,人權還有純粹法治、民主的抗爭空間嗎?人權(法)本身是個政治場域,其意義跟「人權議題政治化」終究不一樣,本不該混為一談。

很多時候所謂「國際社會」比本地人還激昂,你能說他們只是缺乏「權利意識」嗎?有越來越多的草根行動者、在地社群希望歐美諸國,關切或支持可以,但不要再「幫倒忙」了。

尤其是化約成「友善、仇恨」的二分法,個人都難以分類了,更何況不同的社會、人「群」。涉及內政的干擾行動,那更是許多後殖民政權(及其轄下大部分人民)的「敏感帶」啊。不過,另一個小小陰謀論,要是所謂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自始至終都是一場騙局呢?

讀完、聊完,怎麼還是有一種茶壺裡的風暴的感覺,雖然生死攸關。





arrow
arrow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