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三天的Gilles Deleuze,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又對他開始感興趣(雖然他年輕時真的挺帥),而且跟我的論文也絲毫沒有關係。

之前寫某作業時,曾經努力想運用他的rhizome跟assemblage,但總覺得不到位,可能自己實在太不擅長處理「想像不來」的概念及其描述,連帶地,我對他和Félix Guattari創建的「精神分裂分析法」(Schizoanalysis)來《反俄狄浦斯》(Anti-Œdipus,俄狄浦斯情結是指佛洛依德的戀父/母情結),也是悻悻然地處理不來。

不過,這次重拾Deleuze時,讓我一下子又沉迷的是「慾望機器」(desiring-machine)和「慾望生產」(desiring-production)這兩個對生命/主體/社會的描摹,真是很有趣,儘管我仍然還在探索其中的譬喻/分析功能,但好像突然看出一些事情。

好比我讀到這篇文章時(于奇智,欲望机器,《外国文学》,2004年6月),YouTube剛好播到今年(第52屆)楊丞琳跟陳奕迅在金馬獎上的合唱,然後就成了我手邊剛好可以憑藉的例子。

然後我思考了「女/男對唱」,兩人的服裝、曲目/搭配電影、合音的方式、節錄的歌曲段落、反覆出現「爵士編曲」,還有兩人互動、背後銀幕的圖片,這些與「影像/敘事」、「獎項/權威」、「典禮/象徵意義」之間的關係,一場用派對形式包裏的資本主義社會縮影,定義著劃時代的流行、品味、美學。

藝術與生產合流,所謂的「經典曲目」中的慾望及其相對的電影,使得我們有了共鳴與期待,然後有了苛刻的酸言酸語和緩頰力挺的護主文(想到之前網路上正負兩極的評價),歌手透過身體、表演、舞台、錄影機、電視、聽眾/網友、網路、社群網站,與現實世界的「當下」和「之後」形成了某種媒體意義的「共同生產」,如此細緻又易被忽略的過程。

「聽覺」與「言說」都在追求一種慾望,歌手也滿足了表演跟收入的慾望,典禮主辦方希望被討論、注目的慾望,這其中「電影」和「歌曲」本身又分別扮演什麼角色呢?這段表演的「經典意義」又是什麼的再現?為什麼是楊丞琳跟陳奕迅呢?這都可能涉及「(誰能)定義經典」跟「(由誰)詮釋經典」的小問題;但更有趣的是,為何總是需要這樣的表演?

於是後續也看到「產業」與世俗品味、入世意義、藝術美學之間的辯論、國/族、性/別等問題也在典禮落幕後被提出,其中楊丞琳跟陳奕迅成了似乎不再相干卻被牽涉的主體。各方慾望的對立、互斥、類似、結合、交織,然後造就了一屆將會有影響力的金馬獎典禮,以及有續航力的電影產業與市場。

我就不再往下說了,因為後來又延伸太多「想像上的可能性」;只是最後的最後,覺得自己可能又多明白了一點《千高原》中評論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間關係的意思。好難得,終於開始對Deleuze產生了肉體外的想像(希望有一天也能從他「身上」獲得如Michel Foucault和Jacques Derrida今年曾帶給我過的高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