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知識分子與權力》的筆記,來自Michel Foucault與Gilles Deleuze的對談(1972年3月4日)。雖然文很長,但內容很有趣,也比他們各自的著作容易懂些。當時針對法國社會的談話,放到當今的台灣社會,似乎仍然點中了一些關於「知識階級的焦慮」、「社會運動發展的旨趣」以及「庶民抗爭的困境」。

幾乎可以全然聯想到:「後太陽時代」的選舉、婦/同/跨/性運糾葛、全民「滅頂行動」、「反廢死」的普羅、「司法陽光網」爭議、陸生納保v.(政治)言論自由、軍宅買手v.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布農族狩獵案v.漢人對「安全」和「保育」的現代想像等等等。

不過,最讓人有感覺的,應該就是「知識分子作為社運背書/批判者」以及「行動分子作為知識生產/掏空者」的各種角色置換、混淆、跳脫。尤其這一、兩年來的密切追蹤下,更是一下子充滿困惑和解答啊!(菸)

...。‧...。‧...。‧...。‧...。‧...。‧...

Deleuze:人們有時將實踐視為理論的應用,像是某種結果;有時,相反地,卻像是實踐先行啟發了理論,像是某種將來理論的創造者。…理論性知識分子再也不是一個主體,或一個有代表地位或具代表性的良心。行動並鬥爭的人們,已經不再受那些,將代表權竊為己有的黨派或工會所代表。

誰在說話,誰去行動?永遠是某種繁多,就算只是一個正在說話或正在行動的人之內,也不簡單。我們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團體。在連結或網絡的關係裡,再也沒有代表,只有行動:理論的行動,實踐的行動。

Foucault:傳統上,知識分子的政治化從兩方面開始:其在布爾喬亞社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裡「知識份子」的位置,與這個位置所生產或強加的意識型態(被剝削、被悲慘化、被排拒、被「詛咒」、被指控為顛覆或不道德等);以及,視其論述為揭露某種真相、發現某種不曾被想像過的政治關連。當權力以暴力回應時…知識分子對還那些看不清楚的人們,以那些無法發言的人們之名,來說出真相:基於良心與雄辯。

知識分子在近來的壓力之中發現,大眾並不需要他們就可以知道;大眾完整而清晰地得知,甚至比他們更知道,也能有力地發言。…知識分子自己便構成了這個權力體系的一部份,認為他們是「良心」與論述的代理人,這種想法也構成這個體系的一部份。知識分子的角色不再是把自己放在「有點前進或有點並行」的位置來說出被肅靜的真相;而較接近於去面對他們身在其中,從屬其中並作為其工具的各種權力型態,來進行鬥爭。

Deleuze:一種理論就像是一個工具箱。這不是什麼高深的意指…它必須有用處,它必須能運作。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如果對任何人而言它都沒有用,甚至對那位因此而再也不是理論家的理論家也沒有用,它便毫無價值,或得以發揮的時刻還沒到來。…理論並不會自我總體化,它自我繁殖並繁殖自我。操弄總體性是權力的本性…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改革的概念如此愚蠢而偽善。

要不總是那些自認為代表,並製造出「為他人發言、以他人為名」這種專業的人們,才來研議改革措施,而這正是權力的布置,是某種權力分布,伴隨著已增長的壓迫。要不,便是一項因應要求的改革,受到那些被影響的人們所堅持,它因而不再是種改革,而是一種革命性的行動,在其局部性特質的深處,堅決地質疑權力的總體性及其階序。

Foucault:(比如說)將某人關入監獄,將他留置在監獄,剝奪他的食物、溫暖,禁止外出、做愛,等等,正是在那裡,權力的展現是我們能想像之譫妄的極限。…監獄是權力得以赤裸展現其最誇張的面向,並自我合理化為有道德權力的唯一場所。…這是在監獄裡最引人入勝之處,此時權力不自我隱藏、不自我偽裝、表現為推展至最枝微末節的暴政、卻忝不知恥;而同時它卻無比純粹,完全「合理化」,只因它能在一種規約其實踐的道德之內自我形塑:它粗魯的暴政展現為善對於惡、秩序對於失序等安穩的宰制。

Deleuze:然而,相反亦為真。不只是囚犯被當成嬰孩對待,嬰孩也被當成囚犯。孩子們臣服於不屬於他們的幼兒化過程。這樣說來,學校的確就有點像是監獄,工廠則非常接近監獄。…當人們為了自己而發言或行動…他們不會用另一種代表性來對立於權力擁有的虛假代表性。例如說,我記得您說過,並沒有一種對立於司法的人民司法,那會過渡到另一個層次。

Foucault:在人民對司法、法官、法庭、監獄的恨意之下,不應只看到另一種更好也更正義的司法概念,而首先要看到一個獨特的關照,即權力倚賴人民付出的代價而行。反對司法的鬥爭是一種反對權力的鬥爭,我不相信那只是去對抗不義、對抗司法不公並支持一個司法機關更好的運作。仍然令人驚訝的是,每次有騷亂、造反與暴動時,司法機器總被當成目標。

例如在革命時的那些人民法庭,是與大眾結盟的小布爾喬亞如何收割、捕捉反對司法鬥爭的一種形式。為了要捕捉它,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裁判體系,根據可能公正的正義,並推舉一個可能達成公正判決的法官。這法庭的形式本身,就屬於布爾喬亞的司法意識型態。

Deleuze:當下諸多壓迫形式,從權力的觀點來看,很容易就能一概而論:對抗移民的種族壓迫、工廠裡的壓迫、教育體系裡的壓迫,和普遍對抗年輕人的壓迫。…所有專業範疇都會受鼓勵去執行越來越精確的警察功能:教授、心理師、所有教育者,等等…所有監禁結構的強化。然而,面對這個權力的全面性政策,我們形成區域性的回擊、防火牆、投入實戰或預防性的防禦措施。…無論如何,我們的真實完全不能進入傳統意義上的權力競爭與分配。

Foucault:我們在尋找適當鬥爭形式時的尷尬,難道不是因為我們仍不知道何為權力才導致的嗎?國家理論,對國家機器的傳統分析,顯然並無法窮盡實踐的場域與權力的功能。今天這是個重要的未知數:誰實踐權力?在何處實踐?當前,我們大約知道是誰剝削、在何處獲利、是誰經手,又會重新被投注在什麼地方,然而關於權力...我們明知道並不是治理者們掌握著權力,但「統治階級」的概念既不清晰也無深化。…凡有權力之處,權力必然展現。嚴格來說沒人能持有它;而,它總是朝著特定方向進行,兩側站著不同的人;我們無法正確地說誰擁有它;但我們知道誰沒有。

每次鬥爭都是在權力的某個據點周圍發展(有無數這類小據點,例如一個小主管、社會住宅門房、監獄主任、法官、工會負責人、報紙總編)。如果說去指出、去揭露,或公開地談論這些據點等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鬥爭,那不是因為一切都無人知曉,而是因為就此主題發言、逼迫體制性的訊息網絡、點名、說出誰做了甚麼、指明目標等,這些是最初的權力翻轉,是對權力進行其他鬥爭的第一步。

鬥爭的論述所對抗的並非無所知曉:它對抗的是秘密。這聽起來比較沒意思了,但如果我說它有更多意義呢?有著一整批與「掩蓋」、「壓抑」、「默契」相等的事物,可以輕易地「精神分析」出應予鬥爭的對象。秘密或許比全然無知要更難以解決。

Deleuze:我們很清楚是誰剝削、是誰獲利、誰治理,但權力是更為分散的東西,我對此有個假說:就算是,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也使用利益的語彙來決定問題(權力被一個受其利益決定的宰制階級所襲奪)。而我們會因此碰上一個問題:那些沒有太多利益的人們為什麼讓自己直接與權力結合,並從其中乞求一點碎屑?

或許,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既依照經濟規則又有點無意識地,利益並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有慾望的投資,可以解釋說我們為何能去慾望;這並非與利益相悖,因為利益永遠伴隨出現在欲望將其置放的所在;而是以一種比利益更深刻更分散的方式去慾望。…這是投注在社會實體上的慾望的本質,能解釋為什麼那些具有以階級利益為名,樂於或必得有革命投注的政黨或工會,可能會有些改革的,或在欲望層面上徹底反動的投資。

Foucault:在法西斯時空下的群眾,慾望著某些人,特別是那些不與他們混同的人,能去實踐權力,因為權力在他們身上且依賴他們的付出而運作,直到他們的死亡、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屠殺,而他們慾望這個權力,他們慾望這個權力的實行。…連知道什麼是剝削都花了很長的時間。而慾望,它曾是也仍是個長期的問題。現下發生的鬥爭,以及這些區域性、地方性的理論,可能會截斷正在這些鬥爭之中深化的理論,並與鬥爭確實地結合,這應該會是發現權力運作方法的開端。

Deleuze:當下的革命性運動基於繁多的據點,而這並不是種弱點或不足,因為一種總體化應該歸屬於權力及它的回應。…但要怎麼構想那些網絡,那些不連續的活動據點之間、國與國或國家以內的橫向聯繫?

Foucault:當我們對剝削進行鬥爭時,普羅階級不僅帶起了鬥爭,也定義了鬥爭的目標、方法、所在與工具;與普羅階級結盟,意味著加入其立場、其意識型態,是重拾他們戰鬥的動機。那是將自我消解。但若是為了對抗權力而鬥爭,那麼所有苦於權力濫施的人們,所有認為這無法忍受的人們,都會從自身的行動(或被動)開始,從所在之處發起鬥爭。

自然是要以普羅階級作為盟友,因為,如果權力施展如其所是,那便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他們真切地在壓迫對他們施展的所在,為了普羅階級革命的使命而服務。…這樣的鬥爭形成當下革命性運動的一部分,只要這些鬥爭保持基進,不妥協也不採改革主義,不傾向以更換「人頭」的方式建造同樣的權力。

Deleuze:當我們不去面對這分散的整體,便無法成就某種應用,自此我們被引導,從最小的「權利主張」開始進行。一切革命的區域性防禦或攻擊,都會以這個面向加入工人鬥爭。

...。‧...。‧...。‧...。‧...。‧...。‧...

翻譯全文:http://blog.roodo.com/ancorena/archives/25335058.html

原文全文:http://1libertaire.free.fr/MFoucault110.html

PS: 好啦!其實是因為本人是Foucault跟Deleuze的迷弟,所以不分享對不住自己,希望有天找到他們跟Derrida的對談,我大概又會高潮一次。先預定下次要來瞭解一下Jacques Derrida的 “Cogito and the History of Madness”(《Writing and Difference》,1978,pp. 36-76),聽說大批了Michel Foucault的《History of Madness》(尤其2006年的Routledge英文版,裡面有Foucault的反擊),太帥了,兩個大叔針鋒相對,好性感。(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