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也應該為了生存下去使盡全力
為了更好的生活想盡辦法,還有那些心裡在乎著且想保護的人
想實現的夢想,和不容侵犯的尊嚴與無法出賣的價值
如果有別人企圖或恣意破壞這一切,就必須因此付出代價
到了極限的人,反擊的力量總是不容小覷的
這是我看了《半澤直樹》跟最近大大小小國內外的新聞的感觸
從泰國回來後,更開始反思自己在這個世界裡的定位
我的期許是什麼?別人看我的眼光是什麼?
我適合或適任什麼?別人期待從我身上獲到什麼?
Fridae News在9月11日轉載了一則新聞評論:
《雙面的泰國式包容》(The Two Faces of Thai Tolerance)
In the eyes of the outsider,
Thailand is a virtual paradise of tolerance.
But for gay and transgender people inside the country,
the picture is less idyllic.
在外人眼裡,泰國彷彿是兼容並蓄的人間天堂
但對其境內的同性戀者和變性人來說
真實的景況,其實是沒有那麼浪漫完美的
看問卷統計中,受歧視或霸凌的比例和數據
當然,泰國的情況相較許多亞洲國已經好非常多了
我甚至猜想,應該至少跟台灣的狀況差不多
(但手邊也沒有確切實際的數據,所以純憑個人感受而言)
只是如評論所說,的確是因為與表面的印象太衝擊了
這個尷尬的雙面風景,才會因此受到矚目
這篇評論的來源就是【曼谷郵報】(Bangkok Post)
9月8日的同名報導,開頭更是露骨地寫出:
Tourism authorities are trying to market Thailand
as a ‘pink’ destination,
but local gay and transgender activists say
the campaign disguises a darker reality
that beneath the veneer of public tolerance...
觀光主管機關企圖將泰國行銷成一個「粉紅色」的目的地
但當地的同性戀及跨性別人社會運動人士卻表示
這項商業策略其實隱匿了一個黑暗的事實
被好好地藏在「貌似」包容力十足的虛偽的表相裡
Ps:「粉紅三角」是除彩虹旗外最流行的同志象徵圖樣
起源是因為二戰時納粹對同志大屠殺時,所使用辨識標誌
戰後,儘管集中營裡大部分的囚犯都獲得釋放
被歸類為粉紅色三角形的囚犯在共和國中卻再度被囚禁
此後,這些囚犯尋求經濟賠償的要求被政府拒絕
但德國政府在2002年已為此正式向同志社區道歉了
該圖騰或粉紅色後來被同性戀權利運動回收作為標誌
其中的意義,隱含著「與不堪的過去戰鬥」
提醒人們不要讓類似的慘劇再次發生
上述這個現象,其實與前次與Vito相聚時即有談到
只是沒想到,竟然馬上就看到這份報導
除了更細緻地討論泰國社會中的這個詭譎現象外
也使我突然對泰國同志的生活、心理狀態與權益等問題深感興趣
那是一種獨立於保守如阿拉伯世界或開放如歐美的特殊型態
官方因經濟利益力挺、民風因傳統價值封閉
明褒暗貶的狀況,儼然與泰國人的信仰和性格相悖離
這一切,實在是太衝突、太矛盾了(跟台灣有些類似,其實)
回顧去年3月1日,【曼谷郵報】上的一篇社論
作者是專欄作家Yvonne Bohwongprasert
標題是《泰國:「包容」背後的真相》
(Thailand: The Truth about Tolerance),內文諷刺地點出:
Homophobia is unfortunately far from new
in this predominantly Buddhist nation.
Despite the Buddha’s core teachings of compassion,
most people opt to treat such individuals with disdain,
often making homosexuals and transgenders objects of ridicule
in movies,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daily conversation.
They are often labeled as being promiscuous,
self-indulgent and deserving of little respect.
在這個主流宗教為佛教的國家,恐同現象並不陌生
儘管佛陀的核心教義是「悲天憫人」
但大部分的人卻對同性戀者或變性人採取鄙視輕蔑的態度
經常拿他/她們的身份或性別認同當成話題來開玩笑
不論在電影、電視廣告,甚至日常生活的對話中,都可以看到或聽見
這些人常被貼上「放蕩」、「不自律」等不值得尊重的的惡意標籤
The holier-than-thou approach of people
who feel they are justified in poking fun at gays and lesbians
because of the belief that they have supposedly committed sins,
...the perfect excuse to have a laugh at the expense of someone
who has little means of retaliating.
那些自命清高、道貌岸然的人認為他們可以合理化開同志玩笑的原因
竟然是因為他們堅信同志們的性傾向是一項罪惡
作者則認為這根本是被拿來當作嘲笑或捉弄
幾無反擊能力(無論政治上或法律上)的同性戀者最完美的藉口
但是,「一旦你替我貼上標籤,你等於已經否定我了。」
(Once you label me you negate me.)
作者最後的結論更是激動地指出一個泰國人不可能承認的事實:
Thai-style “tolerance” is only applicable
when you stay put in your place
and march to the drum of the cultural pecking order.
It is a well-known fact that Gay Pride parades in provinces
such as Chiang Mai are often not encouraged on the pretext
that it will damage their reputable cultural heritage.
Marginalizing people due to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is taking the country back to the Stone Age.
It is pivotal to address LGBTI rights,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rights.
泰國式的「包容」只適用在一個前提之下
那就是你必須乖乖地「適得其所」、「循規蹈矩」
可能是長幼尊卑的倫理系統,也可能是權勢等級的社會秩序
最為人所知的一件事就是,每當某些省份(如清邁)的同志大遊行前
總會聽到來自四面八方反對抨擊的聲音
而原因竟是因為大遊行將破壞泰國的文化價值
作者點出一個重點:如果因為一個人的性傾向,就邊緣其社會地位
那不啻為把整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拉回到石器時代
因此,為什麼LGBTI(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雙性別者)
所有性/別弱勢族群的法律權益與政治正確等議題如此重要且關鍵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人權論述中完整性及普世性的一部分
我總是可以從Vito的文字和語言中,看到更多的泰國
(或許我的認識甚至更僅淺薄地及於曼谷或芭達雅)
每當聽聞更多的看法與分析,回頭去看自己旅行過的足跡
似乎就又激起下一回再造訪的動機與觀察的目標
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每個社會的人文與風景,都是永遠看不完的
然後就會越觀察越細,好奇心也一回比一回還多
漸漸地,然後就不只是純粹的旅行而已了
這種感觸很奇妙,就跟看電影的感覺一樣:
第一次觀看前,就會想先偷看一點無雷的影評跟預告片
看完後,如果大為感動或因此熱血沸騰
就會想再看更多的有雷影評,然後驚覺自己漏掉的眾多細節
於是就會想再看第二次、第三次等等
等到連自己都能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影評時
接下來的觀賞,又會回到最初進戲院那般純欣賞的心情了
除了劇情、角色、對白等等,也開始琢磨光影、運鏡的事情
Anyway,對於敘利亞、泰國、台灣最近的政爭
甚至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家裡或申請學校,林林總總幾件事
我其實都不想給予太多太先入為主或可能模糊焦點的看法
但總的來說,這些紛亂、現象、困擾與煩惱
都讓我想起鄧老師在飯局裡提到的Søren Kierkegaard
這位19世紀的丹麥哲學家,更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
他主張「真理是主觀的」(Truth as Subjectivity)
真理不是知識,無法僅透過客觀地追求或發掘而獲得
只有當你主觀地相信,才能把抽象的價值轉化「存在」
當然「懷疑」必然是並存的,但反而加強其對於生命的影響
如同信仰(faith)或愛(love)這兩件事,不可能毫無懷疑
但它們所帶來的力量,是由內而外,反而不容置疑
而這種影響力,與理性不全然相關,但卻真實地存在
所以從存在主義來看,「正義」當然是一種理念
在信仰正義之前,必然會先經歷過質疑其存在的階段
因為看不見、摸不到,於是正義變得更加抽象
直到John Rawls提醒我們,「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而公平包含了「自由」(liberty)及「平等」(equality)兩大原則
自由是個人且絕對的,而平等是社會且相對的
自由是基本的、最低程度的保障;平等是伸張的、修復不正之狀態
如果要檢驗正義之存在,必須通過這兩大原則的檢驗
唯有達到公平的目的,才有可能實現正義的理想
若是純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根本無法定義正義的概念
其原因,甚至結果,都無法適用於所有人
但如何能解釋「正義」必然可能存在
因為我們都能描繪出「不正義」的態樣
例如迫害人民的政府、壓抑性向的宗教、罔顧衡平的制度
在這件事上,Søren Kierkegaard突然與John Rawls對話了
而我也從其中,瞭解到差點摒棄這個理念的我
其實骨子裡是對其深信的,不然我不會覺得遺憾、感到無奈
只是我還沒有走到下一個階段:「戰勝質疑、堅持信仰」
於是我無能為力提出適當的論證,予以反擊
而仍然只能停留在事件中「觀察者」(Beobachter)的角色
[。‧。][。‧。][。‧。][。‧。][。‧。][。‧。][。‧。]
以下是Søren Kierkegaard的一些至理名言
我要記錄下來,以時時提醒自己:
「正義之存在」對於「生命之現實」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The tyrant dies and his rule is over,
the martyr dies and his rule begins.”
“Life is not a problem to be solved,
but a reality to be experienced.”
“To dare is to lose one’s footing momentarily.
Not to dare is to lose oneself.”
“Face the facts of being what you are,
for that is what changes what you are.”
“Patience is necessary,
and one cannot reap immediately where one has sown.”
- Sep 15 Sun 2013 01:43
【Als Beobachte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