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有點低潮。

【指導教授無妄嚴厲有感】不懂裝懂沒關係,人之常情
但用貶低別人的語氣,來掩飾自己的偷懶和傲慢,就太過分了

我好像太相信師生和平相處、相互欣賞、一起成長等
這些只有初次見面才會出現的話了
殊不知人家根本沒把我當回事兒

【牛奶哥哥口咬影片事件】道貌岸然沒關係,也是人之常情
但在譴責別人的同時又轉頭批判自己的同類者,其心可議

不論同性戀、異性戀,如果最後只剩下戀,沒有性
那性傾向三個字都可以拿去燒毁了,虛偽
這不是獵巫,什麼才是獵巫?

但卻意外地讓我上緊了發條
不是原本不用功,而是突然被迫著「埋頭」苦幹
似乎不是完全沒意義地被責罵
一來驚嘆自己的逆向思考,二來趁勢度過了萎糜期

以下是最近幾個跟健康有關的消息,也是重新振作的能量來源
果然,我還是喜歡健康、法律、社會、文化相互牽引的關係
由於太複雜,以致於太有趣
從中看到性/別、階/級、種/族、殘/疾扮演的角色

【一: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今(2015)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與尊嚴」(Dignity in Mental Health)。

世界上有許多擁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他們的人權也同時被剝奪了;他們不僅承受了歧視、汙名和邊緣化,也在精神醫療機構和其生活的社區中遭遇到情緒上和身體上的霸凌。因合格專業人力的不足和落後的設備,導致照護品質不佳的情況,造成了更嚴重的人權侵害。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希望能夠提高人們的意識,以確保擁有心理或精神狀況相關問題的人們可以有尊嚴地活著,透過符合人權標準的政策及法規、健康專業人員的訓練、對治療上之「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保障、利害團體參與決策程序的機會,以及促進公眾資訊的社會運動。

【二:健康不平等之現象(鄭雅文老師分享)】

一、健康風險的社會不平等分布
大多數疾病都呈現明顯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以台灣十大死因為例,最富裕的台北市在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自殺等死因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是所有縣市中最低的,而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則集中在台東、花蓮、屏東、雲林等貧窮縣市。其他非致命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社會行為問題,也有類似的分佈。

與勞動條件密切相關的職業災害與職業病,更是呈現高度的社會不平等: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勞力工作、缺乏就業保障,是發生職業傷病的高危險族群。從職災勞工的經驗中,可發現工時長、低薪、勞動條件惡劣,是勞動階層普遍的困境。在台灣,尤其是在偏鄉地區,低於勞基法的薪資與高於勞基法工時限制的狀況仍普遍存在;機器設備老舊但勞工難以拒絕危險場所的狀況是常態。在職災發生之後,論斤計兩的議價,更可看到勞動力極度商品化的問題。

二、健康不平等,為何視而不見?
不論在國際或是在台灣,近二十年來累積的社會流行病學文獻顯示,大多數疾病的罹病風險呈現社會不平等分佈;也就是說,社會經濟處境越弱勢,居住的社區資源越匱乏,罹病的風險也就越高,罹病之後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也越差。

但是,社會流行病學知識真的改善健康不平等問題嗎?為何社會流行病學研究不斷重複述說健康不平等現象,卻少有提出明確具體的政策建議?健康不平等,是看不見還是視而不見?面對不平等,合理化不作為的說詞有哪些?而真正的卻無法明言的原因又是什麼?

不作為的說詞有許多。其一,是科學證據的不足。相較於其他公共政策,健康政策需要更高濃度的科學知識,尤其是流行病學因果知識。但難以確認的流行病學因果論證,時常是無法作為的理由。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長,也是美國現任職業安全衛生署署長David Michaels曾出版Doubt is their product一書,即在描述產業界如何製造科學不確定性,目的在阻撓政府公衛環保部門的規範。

其次,是普遍的生物醫學論述與個人主義思維。疾病的成因,被簡化為生物醫學與醫療資源問題,因此改善健康不平等的政策,往往僅侷限於醫療介入,例如提供免費醫療、鼓勵篩檢、施打疫苗等。在慢性病方面則強調個人責任;不論是環境暴露、求醫或預防保健行為、有關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行為,乃至於知識、態度、心理特質與壓力因應行為,均被歸因為個人問題。大多數的醫學與健康領域研究者受限於學科訓練,很少探討人如何受社會結構的限制或制約,也因此很少從垂直層面探討造成社會不平等的群體層面致病因素。

第三,是科學中立論。公衛學者普遍排斥政治,認為科學研究必須客觀中立,不應為某一方的利益服務;強調有多少證據講多少話;認為社會不平等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科學問題。

第四,無力感。雖然理解社會結構因素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改變也覺得沒有能力改變,因此只能發展出個人化的健康介入策略。

其他的說詞,還包括「反動的修辭」一書中提到的悖謬論,例如,「鼓勵職業病認定,會不會讓人變得貪婪」、「強化勞動保護,會不會反而害勞工失業」、「保護環境會不會讓產業出走」之類的論點。

但不作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最主要的可能是冷漠,對社會議題缺乏興趣,另外是認為社會不平等與既有的結構是合理的,或是牽涉到自身利益。

三、健康不平等,政策如何介入?
需對疾病問題的本質與成因,有深入的理解與分析,尤其需要政治經濟層面的分析,以瞭解誰在鞏固與強化社會不平等,誰是獲利者,誰是被剝削者。

對於「健康政策」的定義,應有較寬廣的認識;健康政策不應僅限於醫療保健制度與疾病防治政策,還應拓展至「健康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健康價值融入所有公共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的概念。

改善健康不平等的政策介入,需要更寬廣的想像。WHO-CSDH於2010年出版的報告書(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很值得參考。可介入的節點,包括:(1)降低社會的階層化;(2)降低暴露;(3)降低民眾的脆弱性;(4)對於罹病或失能者提供社會安全保護;策略則可分為「普及性」與「選擇性」兩大類。範例如下表所示。

【三:降低健康不平等之政策介入類型(鄭雅文老師分享)】

Geoffrey Rose的分類:(1)類型一:聚焦於個人,個人層次預防策略;(2)類型二:聚焦於族群,群體層次預防策略。

Margaret Whitehead的分類:「個人」、「社區」、「環境」、與「政策」。

H Graham的政策分類:(1)targeted interventions只聚焦於最弱勢族群的政策;(2)universal policy with additional focus on gap傾向於弱勢照顧但兼顧階層差異的普及式政策;(3)redistribution policy重分配政策;(4)proportionate universalism 比例式普及政策。

以上這三位學者都是英國人,應該不是巧合,而是英文文獻的限制吧。

台灣衛福部門近年來也關注健康不平等問題。可試著分析,政府對於健康不平等所提出或即將推出的政策介入,在因果論述上是屬哪一類型(生物致病論、個人行為致病論、環境致病論、醫療照顧資源致病論、社會致病論)?在政策類型是屬於上述的哪一類型?

【四:關於跨性別者權利與健康-亞太地區的進展與差距】

「亞太跨性別網絡」( Asia Pacific Transgender Network, APTN)在2015年10月8日提出了一份關於跨性別者健康與人權的報告:《提供亞太地區跨性別者及社群全面照護藍圖》(Blueprint for the Provision of Comprehensive Care for Trans People and Trans Communit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該報告指出跨性別者在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阻礙,但也強調了在若干國家中的重要進程,最後呼籲各國持續改善跨性別者的法律及社會地位。

「這份藍圖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跨性別者在亞太地區的健康及人權現狀等資訊,包括如何滿足跨性別者健康需求的臨床建議」,APTN的計畫總理Joe Wong表示, 「我們希望這份文件能成為一個參考依據,供跨性別社群倡議者、健康專業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其他為跨性別者規劃或提供服務的人使用。」

這個藍圖是由APTN、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及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暨美國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支持的健康政策項目,共同發展出來的文件。除了來自亞洲各地的跨性別者外,「太平洋性/別多樣性網絡」(Pacific Sexual Diversity Network)亦有參與其中,以確保太平洋地區跨性別者的聲音和經驗能被聽見。

「這份藍圖為改革法規、政策與實務,建立起一個區域性的案例研究,為使各國且各社區裡的跨性別者都能充份參與」,Joe Wong說,「許多國際機構都投注了心力在發展跨性別者的人權,包括健康權,再來就是各國政府使之實現的時候了。」

...

Anyway,既然低潮,就多讀書吧!
(反正又要偷偷潛返台灣度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