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只去了一趟花蓮就叫苦連天過去總是很抗拒寫下任何心得,因為覺得文字和可運用的詞彙充滿限制,彷彿寫下來就「失真」了(也或者只是懶,因為每次回到臺北後都覺得身體好累)。

 

這次其實也是,本來計畫大睡好幾天,沒想到滿滿的感覺還來不及沈澱,就又得開始處理其他任務,幸好遇上投票日(有正當理由休息的日子)。

 

在臉書上看到夥伴老師們在 #文化能力 課程結束隔天又跑去基隆、跑去高雄,馬不停蹄參與 #族語復振#文化照顧 的活動,我覺得自己體力跟復原力好差

 

今年的行程是前三年的集大成——不僅住在 #奇美部落Kiwit🐟)參與了年齡階層、草藥與溪流的課程;也回到 #貓公部落Fakong⛰️)認識野菜與神話、#復興部落Dipit🐚)了解「無菸」之於老人家和年輕人的意義,還有近幾年的部落發展工作。

 

今年也終於進到部立花蓮醫院 #豐濱原住民分院🏥 內部參訪——前幾年因為變化不斷的疫情,都只能在院外聽故事。為什麼要掛上「原住民醫院」的招牌,不同時間點參與進來的人們有不同的說法,但 #醫事公費生制度 應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今年還去到 #港口部落Makotaay🍀)了解到kawascikawasay的經驗,那是感動爆棚的一個傍晚。今年甚至參訪了文健站與 #沈浸式母語教學,以及剛好遇上「老幼共學」的成果發表——各種碰巧、際遇和 #六感 上滿滿的衝擊。

 

與不同部落中不同位置的工作者對話,讓我們一行人對 #Pangcah 的社會組織及治理邏輯、族人遷徙與部落重組的經驗、信仰與展演的政治意義、文化療癒、基督宗教及西方醫學在當代的互動,以及「每個部落都是一個國家」的概念,有了更多看見和理解。

 

今年的行程是前三年的集大成 and more#卓溪鄉衛生所 的分享讓人隱隱感覺到跨族群的差異性遠比跨部落複雜,而 #馬遠部落Kunuan🏹)的參訪更把所有人帶進 #Bunun #丹社群 截然不同的真實中,那是另一片山林、另一個世界發生的故事,卻與我們身上「臺大🏫」的符號息息相關。

 

何其幸運又充滿感慨,「主流社會這麼對待族人,為什麼祭司的禱詞還願意祝福我們?」(借用崇閔的話🥺)。雖談不上晴空萬里,但參訪遺骨被挖掘的地方時,下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雨,大家都濕透了,是祖先的淚水嗎?與 #自救會 的面對面對話,讓一切抗爭更顯真實。

 

財物失竊的集體焦慮和不安,混雜自責、不信任與創傷感受,擔心受怕在「看不見」與「沒看見」之中油然而生,更何況是祖先與小孩的遺骸,相信同學們很有感觸。一段插曲讓我們看見 #社會安全網 的破口(其實我很糾結是否要用這種方式描述,驚覺詞彙貧窮😔——個人在集體中墜落著。

 

旅程結束前的突發事件,照映出部落日常的某種真實性:#心理健康 資源分布不均,也反映出偏離治理網絡(年齡階層或教會⛪️)時「困境個人化」的狀況。個別家庭的照顧不能、執法者面臨的 #道德兩難,不僅接不住基本生活需求匱乏的個人,也逼得我們看見人權論述在特定生命經驗面前的蒼白。

 

有驚無險之餘,一場「意外」事件也真的意外成為令旅程更加難忘的一部分。課程就這樣結束了,各種想法和情緒仍暗暗湧上。前幾年每參訪一個地方,心裡都會覺得自己「憑什麼被這麼多人如此信任並且照顧著」(借用鈞奕的話)。

 

然而,今年有了新的感受,除了密集堆疊的複雜情緒(這也待之後好好拆解),可能因為自己也被「文化|健康」#USR計畫 培力到,逐漸發現自己可能可以運用的資本以及可以去的戰鬥/串接位置🤸🏽‍♂️

 

#抵殖民#decolonisation)有可能嗎?每一種消失、被抹除、否定或隱藏的主體經驗、自我與集體認同、知識系統、語言和使用語言的環境——太多層次的失去/失竊,如何抽絲剝繭去談、「有沒有用心且耐心地聽完」(借用Gareth的話)?

 

用「文化」去包裝,似乎淡化甚而美化了某些 #社會受苦經驗social suffering),抵銷了其他政治行動的激進性。這不是行動者想像力的貧乏,而是宰制者刻意給予的有限選項。

 

物質與符號的重疊、身心靈交錯的疾苦糾結現象(#syndemic——被剝奪的土地、生態系、糧食與營養來源及生活實踐,以移住(relocation)、滅跡(annihilation),甚至污染(contamination)等迫遷或 #在地奪取 等方式輪番進行,還要小心翼翼抗拒貿然「問題化」及其危險。

 

我們能夠不只談 #權利rights),也來好好談 #權力power)嗎?「這個社會對族人的政治和道德要求會不會太高了?」有同學問到。墾殖者與殖民者及其後代何時如此看重「純粹」——誰有資格談純粹?

 

我只去了一趟花蓮就五味雜陳——那活在這些日常的族人們又是經歷了什麼、累積了多少,才能這麼平心靜氣教導我們呢?

 

在臺灣,對於 #主權 這個概念,有沒有可能長出一種非墾殖、不排他且浮動轄域的想像呢?有沒有肯認多元但協作治理的可能性呢?什麼樣的法律框架才有能力涵納這些可能性呢?這也是在那六天裡「#周遊列國」時,我心中不斷浮現的問題。

 

PS. 照片是各種團體照,希望今年能在充滿感恩之餘,慢慢摸索出更清晰的立場與發話位置🙏🏽

arrow
arrow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