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合意的一夜情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澡
   堂、公廁、街上),達到性高潮之前彼此互動的
   細緻或簡單程度也或許大異其趣,但這些行為共
   享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特色,那就是當事人都期待
   著不需要義務或承諾的性。
   – Male homosexuals and their worlds (Evelyn Hooker, 1965)

都講完了才宣傳──前幾天在【性怎麼解放?──公共「性」、情慾次文化與同志運動】工作坊上講得很過癮,本來緊張的要命,覺得如此「個人」(personalised)的主題,可能很難引起共鳴,但事實上就是,「性」最終還是公私不分的,尤其是「不入流」的、邊緣的性的面貌。在Queer Asia 2017聽完(多元的)酷兒面貌X(後殖民的)亞洲想像後,更顯即時、必要。

果不其然,後來還是脫稿演出了,很多講稿上、投影片上、T恤上的梗,因為太即興而忘了提到。希望之後還是有機會好好梳理、發表一下;不過,我最想表達的,還是順利架構並陳述出來了,也總算達到了「在安全友善的空間中談情慾」的目標──聽眾們也很給力,沒出現保守派爆衝的情況──而我竟也能在「說」的時候,耹聽、反思自己,並及時回應自己「沒說出口」的聲音。

很感謝推坑的眾友人們,沒想到原來這些生活的、日常的觀察和經驗,還是很有「公共知識化」的價值的。也終於有機會公開談談大家對性解放的想像。最感恩高穎超的參與──尤其是精要後的《茶室交易》中的「交易」觀點,與皮繩愉虐(BDSM)與同運間的恩怨糾葛──獲益良多,很受啟發;最棒的是,他最後也把上下半場的主題串聯在一起,並回到同運的焦點上。

   同志權利的征戰只是一個階段,而非結局,因為:
   第一、權利真正的效果,在於對社會態度的影響,
   更甚於法律上的形式;第二、這不只關乎把跟同性
   做愛這件奇怪的小事整合進現存的文化當中,更關
   乎創造新的、多元的文化形式。
   – The Social Triumph of the Sexual Will (Michel Foucault, 1982)

終於看完1990年Jennie Livingston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題材是以美東的非裔、拉美裔的變裝(dragging)、變性(sex-change)與社群(community,或所謂house)等文化為主,圍繞紐約哈林區(Harlem)的變裝舞會和選美場景。有趣的是,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性與性別、性與膚色、性與族裔、性與階級、身體與認同之間各種交織的詰問與探討。

身為RuPaul’s Drag Race的長期觀眾,都到了第九季才回頭看這部片子,雖說有點說不過去,但也因此重新認識節目中很多「文字/用語」的意涵。那是非常在地卻遙遠的次文化,尤其在參加完Queer Asia 2017和倫講之後,不斷耳提面命的「脈絡化」(contextualisation)成為觀賞這部片時的要點──人們對「踰越」的想像與界限、回應「匱乏」(precarity)的方式。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隱隱約約地,可以感受到「變裝」與「變性」之間的緊張關係,但那並不像理論上教條式的批判──比如性別重置猶如對身體意象的順服,或誇張美學淪為失敗的戲仿等──而是人們對「性別」的理解中,揮之不去的權力階序──女體「註定」的經、社脆弱性可能導致「儘管對男體猶豫不決,也無法放棄」;這之中,資本與金錢的符號出現在所有段落。

   我不覺得我們應該設定什麼性活動的絕對自由或
   全然不受限制之類的目標,但是關於性選擇上的
   自由,任何人都必須堅持不妥協。這包括表達那
   個選擇的自由──這裡同時隱含了表現或不表現兩
   種情況──而事實上,這背後指涉了各式各樣的親
   密關係。
   – Sexual Choice, Sexual Act (Michel Foucault, 1983)

節錄自我的講稿(雖然少了那些cruising areas和實踐多元性經驗的介紹,就會變得很像傳教式的言論)。Cruising這個詞,似乎找不到好的中文翻譯,卻是男同世界裡的小暗號,專指casual sex,但又不是「約」炮,因為通常是隨機、匿名、素昧平生且不太會留下聯絡方式的尋歡方式,而這種暗語對保護MSM這個小圈圈裡的人是有幫助的,類似於早年228的「去上班」。

事實上,根據一些田野研究的資料顯示,去公共場所cruising的男人不一定自我認同為gay,也有可能是純粹想和男人發生性接觸或被口交的異男,有許多也是已婚而且完全不覺得自己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的人。不過在中文世界裡,我們都還是可能就籠統地稱他們為男同志。總之,這個特殊文化的發展也已經內化、外延、衍伸出的一組組奇妙的「空間」、「符號」和「語言」。

次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樣,是身處特定文化場域當中生活、溝通、相互理解的一套劇本,這個複雜的機制中有各式各樣的密碼──可能是符號的、語言的、情感的、肢體的、表情的、器具的等成分。與「性」有關的次文化──就是那些因為性傾向、性行為或性癖好不符合主流價值觀,被視為與眾不同而被排除在外的人,所實踐、建構、累積出來的屬於「圈內人」才懂的劇碼。

因此,並非所有的「男同志」都能天然懂這套規則,除非參與其中。大致上,可以用鄉民之於非鄉民來比喻,不會因為你有在上網,你就聽得懂ptt語言。所以同志間常常會問,「你是什麼時候進圈子的?」但這也不代表每個人都熟悉各種次文化的內容,因為次文化的類型很多,每個圈子裡都還有小圈圈,可以無限切割(或放大)──因此,我愛… ≠ 我是… ≠ 我懂 & 我做。

主要演講內容被分成兩部分:公共空間中的性(sex in public,包括公園/車站/停車場、溫泉/桑拿/電影院、酒吧/按摩/發展場)和公共中私密領域(privatisation of publics,諸如網路約炮/素人色情、藥物社交/加密轟趴、包養文化/開放關係);而每一個地景中任一組成因素,都可能成為「圈內」區分乖寶寶與壞寶寶的條件,透過不斷分化,以正當化新的社群。

同志次文化最初是因社會排除所產生的特殊空間和人類互動的關係,它也當然不是鐵板一塊,也會因應各地風情不同,呈現出完全不同面貌。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會影響次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但最顯著的觀察或許是──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發展,以及支持跨國移動的物質基礎,著實造成了男同志生態中許多質變──而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資本都能轉換成情慾資本。

不僅僅是「色情」的傳播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助燃了開放式關係的蓬勃發展等;數位時代下的交友,也經常省略許多「含情脈脈」的曖昧感,太囉嗦還會惹人嫌,而且也越來越顏值當道。此外,多重伴侶或許也跟單偶制一樣,不該是個理想,而只是一個事實?或者,要求在性生活方面具有冒險精神,跟保守主義對貞潔的要求一樣,對個人可能都會成為負擔。

就此,我所想像的「性解放」,應該是不給予任何價值判斷的。各種關於性的討論,往往想要指導我們何謂的健康的性、好的、壞的性,怎樣算壓抑或解放身體或思想,似乎都在引發我們內心對自身性力與性能力的不安和恐懼,難道不比性壓抑思想所傳播關於禁止手淫、縱慾、雜交等資訊危險嗎?只要有話語,就會有對號入座的主體,不論是不知不覺的或有意識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生活選擇和方式被賦予了特定的社會意義和政治目的,甚至身份認同,而造成一個虛假的二元對立──恐性(性壓抑)對濫性(性開放)。我常想,這會不會只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所造成對對性的想像或選擇不同罷了。因此,我也質疑當代所謂「性解放」的意涵:一個人被迫自我審視內心深處的性衝動與慾望的源頭,這樣真的算「解放」嗎?

又或者,我們把「性」攤在陽光下,讓各種學科和法規去檢驗它的正當性,這樣是解放嗎?我不覺得台灣社會目前處於性保守,但也絕對不到性開放──我們對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歡的性活動感到惶恐且焦慮,而這很難單純說成開放或保守,但顯然不夠解放。真正的解放,應該是不再需要擔心「性」、慾望、自己的身體、面貌這些小事。在那之前,它們都是一種政治。

事實上,所謂「尋」歡,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從Funky遭遇到的冷嘲熱諷,到認識的熊圈;從上錯聊天室而乏人問津,到另外發現新天地。從進圈子以來,一直不斷在進出新的大圈、小圈,說純粹是為「性」嗎?似乎又不盡然──最終還是想知道自己屬於哪裡?能被接納到什麼程度?而自己對情慾的瞭解、好奇、極限又在哪裡?

沒有人能一開始就悠遊自在,或找到能討論「性」的夥伴,卻也不會始終都是寂寞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我都在思考如何不嬉鬧但又不嚴肅,如何落落大方但又不會讓人不舒服,還有如何因應突如其來的價值判斷;會不會加深人們對男同志的奇怪想像或污名化。因此,真心希望這半場能促成的是「關於性的溝通」,而我相信這在任何「圈子」,甚至整個社會都很重要。

※ 以下是我和超的摘要 ※

《為性「巡航」:男同志情慾次文化與公私不分的性》

曾幾何時,談論自己或他人的性如同茶餘飯後,這表示我們與所處環境已經不再性保守了嗎?「性」高采烈與聞「性」色變之間,真/該有成熟幼稚、進步落後的區別嗎?這些問題在異性戀的親密關係裡經常引發熱議,一旦碰上同性之性,所涉及的道德衝擊、社會觀感及價值判斷又更複雜了。難得不談大道理,我希望以類似行腳節目的方式,介紹一群在暗處不顧一切尋歡的男人──和那些關於他們「為性巡航」(cruising for sex)的都市傳說──來探索情慾次文化中的符號、空間、隱喻和實踐。由此出發,也讓我們有機會一同討論所謂「性解放」的目的、內涵與可能性。

《保守教徒的性/別解放:公共性行為、皮繩愉虐與性權未來》

在台灣反婚姻平權與反多元性別教育戰役中,基督宗教徒的公共形象常被建構為保守、傳統、聖潔、反情慾。但在性社會學的視野裡,有些教徒的性制/興致(sexualities)遠比該形象激情、流動、刺激,甚至把社會性/別解放到嫑嫑的!首次造訪倫敦的我,會分享過去五年的研究精華,從《茶室交易》中美國天主教徒的公廁性行為,BDSM實踐者糾葛的家庭、信仰與情慾情結,談到台灣保守基督徒所促成的非預期性/別解放效應。最後,我會用跨國社會調查資料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台灣憑什麼成為亞洲同婚第一國?這對台灣、亞洲及世界有何啟發?我們如何繼續在地行動?







arrow
arrow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