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傍晚參加了一場特別的house party,簡短的、人數少少的chill-out:除了甜美的主人和我,其他還有一個義大利女孩、德國女孩,和一個姍姍來遲的英國男孩。大概有30%的時間,我們都在聊英國、德國出兵的事,義大利、德國的難民問題,縱然彼此視角略有不同,但都大致同意在相近的結論上。
我們試圖「討論」出為何時值今日,歐洲人仍然傾向「以暴制暴」,那份揉合了焦慮和虛榮的情緒怎麼來的,又如何在媒體上被呈現、披露著。還有一個實現中的「歐洲共同體」,關於凝聚共榮、同仇敵愾等等政治話術,如何被人民深信著,又如何從「應然的cosmopolitanism」變成「實然的neo-nationalism」。
然後我今天就讀到了苦勞網記者卞中佩的新網誌《我們要向排外的台灣大聲說不》,跟【觀念座標】的新聞文章《大區選舉首輪投票:極右派民族陣線領先》。就這樣,似乎不論再大的共同體,儘管超越國界、語言、文化、歷史仇恨,透過速成的人為手段(政治、經濟、法律等)來創造所謂的「超國家實體」,最後都還是訴諸「民族情感」來維繫。
在回家路上時,不禁遙想當年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亞洲價值」被提出時,除了挑戰西方的自由主義以正當化威權系統外,在地緣政治上的其他意義與可能性。「難道不能乾脆重新詮釋『它』,而不只排斥『它』?」我心裡想著。雖然朋友認為「它」很類似日本在二戰時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我想的卻不是「美國治理『美洲』」那套(super power-leading region),而是近似於「歐洲共同體」那套(commonly shared values-based community)。假如有條件接納了,我們需要「亞洲作為一個共同體」嗎?就算要,是透過「排他」(against the non-Asian)還是「立世」(in the world)呢?
雖然這兩個想法都挺「右傾」的,只是話術不同,但憑良心講我也沒有因此就支持「概一化文化差異」這件事,只是想像「既然避不掉,要如何翻轉它」?我再further這個天馬行空的自問自答,結論竟然是:「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硬推『反戰』來成立『亞洲價值』之一,看來只好綜合『墨家』跟『道家』各一點(握拳)。」
到家了,思考就中止...但我突然讀到了【中国网】上的這則文章《墨子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豈不妙哉!最後一句真令人心有戚烕:「遗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个拒绝天使的时代,他的理想太高贵了,卑微的世道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它。」)不過也有另一個朋友批評「首先先定義什麼是亞洲?」
他認為亞洲是西方想像出來的文化概念,「亞洲」作為文化基礎的用語根本從來不存在,只存在於歐亞大陸的地理亞洲。所以,他「不愛說自己是亞洲人(Asian),東方人(Oriental)是相對較能接受的概念。」然後他推薦了我《大陸的神話︰元地理學批判》(The Myth of Continents: A Critique of Metageography)這本書。
我記得,「亞洲」(Asia)的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亞述」(Assyria),至於它後來怎麼被「操作」成西方人想像中的邊陲,就不該是亞洲人的問題了,沒必要隨之起舞(我心想)。同樣的情況,不也發生在「東方」(Orient)上嗎?最好的方式,應該拒絕用「英文」這個充滿政治用途的語言來自我介紹,但要怎麼說給語文能力貧乏的西方人聽懂呢?
不過類似的困境也可能發生在「大大小小的政治場域/語言/策略」中,小到如藥師陳宜姍在【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中回應「精障病患誰來救」寫下的《崩壞的醫療之「救救『生化卡藥人』」》,或是跨運運動者高旭寬參加完【跨性別政治新局演講座談會】後,在臉書上批判兼反思了《塞不進主流化思維的跨性別人生》。
又,大到如葉浩老師在【菜市場政治學】發表的《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談了Hannah Arendt《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8),和黃丞儀老師在【端傳媒】上以《在航行的海面上重建國家這艘船》導讀Cass Sunstein新書《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Conspiracy Theories and Other Dangerous Ideas,2014)。
框框架架太多、太繁複、太交織了,好似我們從來都不可能真的突破,即使我們再多創意、反動、氣力,只會在鴻溝中一併「賠」「葬」進去,好的壞的結作夥,再也無法辨認或識清。「後現代」到最後,或許只會成為歷史雄辯中的一場煙火,甚或驚鴻一瞥,終究曇花一現;就跟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樣,「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
回想house party前一晚(難得早睡),竟沒有一覺到天亮。醒來時,腦海閃過了朴樹的《平凡之路》跟Eric透過Carly Rae Jepsen的《I Really Like You》心血來潮的表白。想不透自己大部分的灰心是來自忿忿不平還是心有同感;每每慷慨激昂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時,就想起好友曾衝著我說的那句話:「搞不好,你最後,比現在的你還平凡。」
→→→ 平凡之路 →→→ .........by 朴樹
徘徊著的 在路上的,你要走嗎?
易碎的、驕傲著,那也曾是我的模樣
沸騰著的、不安著的,你要去哪?
謎一樣的、沉默著的,故事你真的 在聽嗎?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當你仍然還在幻想,你的明天
他會好嗎,還是更爛?對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想永遠地離開
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無法自拔
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絕望著也渴望著,也哭也笑平凡著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給過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奪走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會錯過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會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問遍整個世界,從來沒得到答案
我不過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 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時間無言,如此這般,明天已在
風吹過的路依然遠,你的故事講到了哪?
我們試圖「討論」出為何時值今日,歐洲人仍然傾向「以暴制暴」,那份揉合了焦慮和虛榮的情緒怎麼來的,又如何在媒體上被呈現、披露著。還有一個實現中的「歐洲共同體」,關於凝聚共榮、同仇敵愾等等政治話術,如何被人民深信著,又如何從「應然的cosmopolitanism」變成「實然的neo-nationalism」。
然後我今天就讀到了苦勞網記者卞中佩的新網誌《我們要向排外的台灣大聲說不》,跟【觀念座標】的新聞文章《大區選舉首輪投票:極右派民族陣線領先》。就這樣,似乎不論再大的共同體,儘管超越國界、語言、文化、歷史仇恨,透過速成的人為手段(政治、經濟、法律等)來創造所謂的「超國家實體」,最後都還是訴諸「民族情感」來維繫。
在回家路上時,不禁遙想當年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亞洲價值」被提出時,除了挑戰西方的自由主義以正當化威權系統外,在地緣政治上的其他意義與可能性。「難道不能乾脆重新詮釋『它』,而不只排斥『它』?」我心裡想著。雖然朋友認為「它」很類似日本在二戰時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我想的卻不是「美國治理『美洲』」那套(super power-leading region),而是近似於「歐洲共同體」那套(commonly shared values-based community)。假如有條件接納了,我們需要「亞洲作為一個共同體」嗎?就算要,是透過「排他」(against the non-Asian)還是「立世」(in the world)呢?
雖然這兩個想法都挺「右傾」的,只是話術不同,但憑良心講我也沒有因此就支持「概一化文化差異」這件事,只是想像「既然避不掉,要如何翻轉它」?我再further這個天馬行空的自問自答,結論竟然是:「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硬推『反戰』來成立『亞洲價值』之一,看來只好綜合『墨家』跟『道家』各一點(握拳)。」
到家了,思考就中止...但我突然讀到了【中国网】上的這則文章《墨子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豈不妙哉!最後一句真令人心有戚烕:「遗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个拒绝天使的时代,他的理想太高贵了,卑微的世道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它。」)不過也有另一個朋友批評「首先先定義什麼是亞洲?」
他認為亞洲是西方想像出來的文化概念,「亞洲」作為文化基礎的用語根本從來不存在,只存在於歐亞大陸的地理亞洲。所以,他「不愛說自己是亞洲人(Asian),東方人(Oriental)是相對較能接受的概念。」然後他推薦了我《大陸的神話︰元地理學批判》(The Myth of Continents: A Critique of Metageography)這本書。
我記得,「亞洲」(Asia)的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亞述」(Assyria),至於它後來怎麼被「操作」成西方人想像中的邊陲,就不該是亞洲人的問題了,沒必要隨之起舞(我心想)。同樣的情況,不也發生在「東方」(Orient)上嗎?最好的方式,應該拒絕用「英文」這個充滿政治用途的語言來自我介紹,但要怎麼說給語文能力貧乏的西方人聽懂呢?
不過類似的困境也可能發生在「大大小小的政治場域/語言/策略」中,小到如藥師陳宜姍在【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中回應「精障病患誰來救」寫下的《崩壞的醫療之「救救『生化卡藥人』」》,或是跨運運動者高旭寬參加完【跨性別政治新局演講座談會】後,在臉書上批判兼反思了《塞不進主流化思維的跨性別人生》。
又,大到如葉浩老師在【菜市場政治學】發表的《政治行動與希望的基礎》,談了Hannah Arendt《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8),和黃丞儀老師在【端傳媒】上以《在航行的海面上重建國家這艘船》導讀Cass Sunstein新書《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Conspiracy Theories and Other Dangerous Ideas,2014)。
框框架架太多、太繁複、太交織了,好似我們從來都不可能真的突破,即使我們再多創意、反動、氣力,只會在鴻溝中一併「賠」「葬」進去,好的壞的結作夥,再也無法辨認或識清。「後現代」到最後,或許只會成為歷史雄辯中的一場煙火,甚或驚鴻一瞥,終究曇花一現;就跟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樣,「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
回想house party前一晚(難得早睡),竟沒有一覺到天亮。醒來時,腦海閃過了朴樹的《平凡之路》跟Eric透過Carly Rae Jepsen的《I Really Like You》心血來潮的表白。想不透自己大部分的灰心是來自忿忿不平還是心有同感;每每慷慨激昂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時,就想起好友曾衝著我說的那句話:「搞不好,你最後,比現在的你還平凡。」
→→→ 平凡之路 →→→ .........by 朴樹
徘徊著的 在路上的,你要走嗎?
易碎的、驕傲著,那也曾是我的模樣
沸騰著的、不安著的,你要去哪?
謎一樣的、沉默著的,故事你真的 在聽嗎?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當你仍然還在幻想,你的明天
他會好嗎,還是更爛?對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只想永遠地離開
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想掙扎無法自拔
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絕望著也渴望著,也哭也笑平凡著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給過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奪走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會錯過什麼
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會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問遍整個世界,從來沒得到答案
我不過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 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時間無言,如此這般,明天已在
風吹過的路依然遠,你的故事講到了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