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world is in greater peril from those who tolerate or encourage evil than from those who actually commit it.” - Albert Einstein (1879 - 1955)
XOXOX
太陽花落幕前,《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刊出了一篇在台陸生何玉卿所寫的文章,標題為《憂國之心,憂國之智》,獲得廣大迴響,不問其對民主之認識是否符合自決情感,但她的客觀性是無法辯駁的,至少是從中國看台灣的眼光。
我特別認同文末的結論:「若中國大陸無民主,則世界華人無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學運一開始就斷言,我無法反服貿,只能反黑箱;因為,當時我還沒有能力檢討全球化跟自由貿易的優劣利弊,但我始終都覺得,有天台灣有能力也有資格成為華人世界民主自由的推手。
中華民國在台灣想要成為領頭羊,前前後後也走了幾十年了,都還是經常發生「民主/民粹」、「法治/法制」的灰色控訴與錯置的論述。享受自由太容易,接受規範卻太困難,所以容易產生體制內在的矛盾,別說台灣了,常常我們看歐美社會,也偶有失控的時候,遑論我們這種初嚐自立的新興民主國家了。
資深媒體人陳忠義先生在《民主政治不只是多數決》一文中提到「民主政治不只是選舉或多數決。」引用法國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1835)中的提點:民主雖然能帶來更平等的好處,但也可能帶來「多數暴政」(the tyranny of majority)與壓抑個人的風險,除非有「中介」或「次級」權力機構作為政府與個人之間的緩衝,而今日在西歐與美國有許多公會、社團與專業組織扮演這類角色,故民主政治得以運作,政黨不是唯一能代表人民的組織。
2014年3月1日發行之「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民主出了甚麼差錯》(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指出:許多中國人願意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忍受現行體制。2013年Pew Survey of Global Attitudes顯示,85%的中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十分滿意」,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31%。
中國的學者認為「民主正在破壞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因為民主使得政治僵局制度化、輕視決策」,也使得一些簡單事情過於複雜和瑣碎化,獨裁者的觀察通常來自「許多引進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正在遭遇社會動蕩和騷亂」,而中國提供了另一種模式。從非洲(盧安達)到中東(杜拜)、東南亞(越南),都嚴肅地看待這政治上的選擇,但也無法否認的是「依靠經濟增長維持合法性的政權」將會遇到來自外面世界的挑戰,諸如新自由制度主義、自由貿易、全球化等。
Alexis de Tocqueville早在19世紀時就指出:「民主的外表總是看起來比內在虛弱。」表面上各種混亂,實際上卻具有很多內在力量。產生新的領導人,提供新的政策,民主國家能夠比專制國家採取更加新穎的策略處理問題,雖然尋找正確的政策可能來來回回花費很多時間。但新興民主國家和老牌民主國家若想確保勝利,都必須打牢根基。
最近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失敗的民主試驗,原因之一就是過於看重選舉,輕視了民主的其他必要因素,而那些最成功的新興民主國家,則是盡量克服多數主義(majoritarianism)的誘惑,即「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個人權利」,所以贏得了選舉不代表能為所欲為。
或許中國尚不具有承受民主的體質,但我相信它終究得走到這一步,我也相信中國人漸漸地會需要它,因為「財富會使人渴望更多的權利,知識會使人渴望更多的自由」,比如茂名反PX;相反地,貧窮或奴役也會使人反動,好比昆明火車站恐怖事件。
關於「中國民主化」,我不看好,也不看衰,但我覺得快了,或許數年內,又能看到一次民主反撲的新浪潮,當然也有可能再一次目睹六四天安門,但有哪個國家剛開始民主化時不是全盤解構再重新建構呢?若趙紫陽在回憶錄所說「即使要背負血腥鎮壓的罪名,他也必須要擋下這浪潮,因為中國無法再承擔一次文化大革命」能作為事實的真相,用對未來的無知來正當化坦克軍火對人民的壓制,還是太過牽強了,只能說所幸當時的中國「見識」且「知道」過這個世界的人太少了。
最後還是回歸台灣本體來看,縱然民主發展仍有進步的空間,甚至連文化部都承認了「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為補救失靈的「代議政治」(representative politics)而興起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其存在是具有正當性與必要性的。只是其合法性及行使方式都仍然欠缺明確之授權,可能造成審議品質參差不齊、審議結果公信力降低、社會團體不信任、民眾支持度耗損等問題。
因此,對於「審議民主制度化」的呼籲也日漸升高,所以我認為政府原本應該可以藉由太陽花運動所衍生之「人民議會」的機會,一面回應制度化的需求,一面透過彌補代議制度的缺陷,以強化其治理之正當性,而這不也是一次「主權在民的典範」嗎?
XOXOX
然後我想到Robert Frost(1874-1963)那首著名的詩《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他的文字雖然樸實,節奏卻鮮明而意境優美,並且能透過直接的描述,牽引出豐富的意識的聲音,傳達的哲理深沉而餘韻無窮。他曾說過:「詩應始於歡娛,而終於智慧。」(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卓越的聲韻技巧和哲理內涵,使他成為20世紀最受美國人喜歡的詩人。
這首詩表面上描述旅人在樹林裡遇到岔路而躊躇不決的心情,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大家,人生的道路是靠自己決定的,有得才有失,有捨才能得(來源:《PURE-佛羅斯特永恆詩選/中英對照版》中,台北市「愛詩社」出版, 2006年,頁272-273,曹明倫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金色的樹林裡有兩條路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未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XOXOX
太陽花落幕前,《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刊出了一篇在台陸生何玉卿所寫的文章,標題為《憂國之心,憂國之智》,獲得廣大迴響,不問其對民主之認識是否符合自決情感,但她的客觀性是無法辯駁的,至少是從中國看台灣的眼光。
我特別認同文末的結論:「若中國大陸無民主,則世界華人無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學運一開始就斷言,我無法反服貿,只能反黑箱;因為,當時我還沒有能力檢討全球化跟自由貿易的優劣利弊,但我始終都覺得,有天台灣有能力也有資格成為華人世界民主自由的推手。
中華民國在台灣想要成為領頭羊,前前後後也走了幾十年了,都還是經常發生「民主/民粹」、「法治/法制」的灰色控訴與錯置的論述。享受自由太容易,接受規範卻太困難,所以容易產生體制內在的矛盾,別說台灣了,常常我們看歐美社會,也偶有失控的時候,遑論我們這種初嚐自立的新興民主國家了。
資深媒體人陳忠義先生在《民主政治不只是多數決》一文中提到「民主政治不只是選舉或多數決。」引用法國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1835)中的提點:民主雖然能帶來更平等的好處,但也可能帶來「多數暴政」(the tyranny of majority)與壓抑個人的風險,除非有「中介」或「次級」權力機構作為政府與個人之間的緩衝,而今日在西歐與美國有許多公會、社團與專業組織扮演這類角色,故民主政治得以運作,政黨不是唯一能代表人民的組織。
2014年3月1日發行之「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民主出了甚麼差錯》(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指出:許多中國人願意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忍受現行體制。2013年Pew Survey of Global Attitudes顯示,85%的中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十分滿意」,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31%。
中國的學者認為「民主正在破壞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因為民主使得政治僵局制度化、輕視決策」,也使得一些簡單事情過於複雜和瑣碎化,獨裁者的觀察通常來自「許多引進西方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正在遭遇社會動蕩和騷亂」,而中國提供了另一種模式。從非洲(盧安達)到中東(杜拜)、東南亞(越南),都嚴肅地看待這政治上的選擇,但也無法否認的是「依靠經濟增長維持合法性的政權」將會遇到來自外面世界的挑戰,諸如新自由制度主義、自由貿易、全球化等。
Alexis de Tocqueville早在19世紀時就指出:「民主的外表總是看起來比內在虛弱。」表面上各種混亂,實際上卻具有很多內在力量。產生新的領導人,提供新的政策,民主國家能夠比專制國家採取更加新穎的策略處理問題,雖然尋找正確的政策可能來來回回花費很多時間。但新興民主國家和老牌民主國家若想確保勝利,都必須打牢根基。
最近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失敗的民主試驗,原因之一就是過於看重選舉,輕視了民主的其他必要因素,而那些最成功的新興民主國家,則是盡量克服多數主義(majoritarianism)的誘惑,即「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個人權利」,所以贏得了選舉不代表能為所欲為。
或許中國尚不具有承受民主的體質,但我相信它終究得走到這一步,我也相信中國人漸漸地會需要它,因為「財富會使人渴望更多的權利,知識會使人渴望更多的自由」,比如茂名反PX;相反地,貧窮或奴役也會使人反動,好比昆明火車站恐怖事件。
關於「中國民主化」,我不看好,也不看衰,但我覺得快了,或許數年內,又能看到一次民主反撲的新浪潮,當然也有可能再一次目睹六四天安門,但有哪個國家剛開始民主化時不是全盤解構再重新建構呢?若趙紫陽在回憶錄所說「即使要背負血腥鎮壓的罪名,他也必須要擋下這浪潮,因為中國無法再承擔一次文化大革命」能作為事實的真相,用對未來的無知來正當化坦克軍火對人民的壓制,還是太過牽強了,只能說所幸當時的中國「見識」且「知道」過這個世界的人太少了。
最後還是回歸台灣本體來看,縱然民主發展仍有進步的空間,甚至連文化部都承認了「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為補救失靈的「代議政治」(representative politics)而興起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其存在是具有正當性與必要性的。只是其合法性及行使方式都仍然欠缺明確之授權,可能造成審議品質參差不齊、審議結果公信力降低、社會團體不信任、民眾支持度耗損等問題。
因此,對於「審議民主制度化」的呼籲也日漸升高,所以我認為政府原本應該可以藉由太陽花運動所衍生之「人民議會」的機會,一面回應制度化的需求,一面透過彌補代議制度的缺陷,以強化其治理之正當性,而這不也是一次「主權在民的典範」嗎?
XOXOX
然後我想到Robert Frost(1874-1963)那首著名的詩《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他的文字雖然樸實,節奏卻鮮明而意境優美,並且能透過直接的描述,牽引出豐富的意識的聲音,傳達的哲理深沉而餘韻無窮。他曾說過:「詩應始於歡娛,而終於智慧。」(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卓越的聲韻技巧和哲理內涵,使他成為20世紀最受美國人喜歡的詩人。
這首詩表面上描述旅人在樹林裡遇到岔路而躊躇不決的心情,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大家,人生的道路是靠自己決定的,有得才有失,有捨才能得(來源:《PURE-佛羅斯特永恆詩選/中英對照版》中,台北市「愛詩社」出版, 2006年,頁272-273,曹明倫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金色的樹林裡有兩條路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未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