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justice brings who were silent to speak out against the hypocrites;
inequality makes who were bent to stand up against the oppressors.
不正義使噤聲低調者,直言不諱對抗偽善者
不平等讓委曲求全者,挺身而出對抗壓迫者
Today, LGBTIs have made up their minds
not to keep quiet and yielding anymore...
今天,多元性/別群體的成員們下定決心不再保持沉默或屈服
and decided to fight back for the belief in freedoms and wellbeing
by taking any kinds of peaceful and democratic means.
並決定採取任何形式之和平且民主的方式,就自由與幸福之信仰展開反擊

。>>>‧<<<。>>>‧<<<。>>>‧<<<。>>>‧<<<。

11.30那天晚上,去聽了彭佳慧【My Moments In Time】的演唱會
跟一群好朋友,還有我的他,聽彭佳慧,不知不覺都17年了
好多期待聽到的歌,沒有被唱到
好多冷門的B面單曲,只有像我這種死忠歌迷才明白的驚喜
一首首陪我長大的情歌,還是會回想起某一些模模糊糊的過去
最後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是因為「甘願」...所以不怕難
「吾愛無家」這句話,是我對多元成家事件最大的心得
當「吾愛吾家」是一個夢想,當「無愛無家」是一個現實
那麼吾愛啊,縱然我們相愛、相知、相伴、相守
在法律上、在他人的眼中、在外面的世界裡,咱們不被允許成家

這幾天,應該平靜的生活起了一陣陣漣漪
步伐是沉重的,呼吸是困窘的,以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是溫馨平和的
直到自己也成了被歧視的一群,直到他們表態
一字一句宣示他們的高大,亦步亦趨地要求我們隱身
網路上,彷彿無限迴圈地開始轉載著
一則又一則長篇大論的文稿、一段又一段忿忿不平的影片
11.30下午【下一代幸福聯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反同性婚遊行
另一方面,提出多元成家方案的【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也在同一天的下午號召支持者在立法院旁手舉標語
人牆排出「婚姻平權」四個大字,高呼口號「自由戀愛、平等成家」

如果我爭取的平等,不會影響你原本的生活
那為什麼你堅持的信仰,要阻礙我渴望的幸福?
如果我能尊重你後天養成的價值觀
為什麼你無法接受我與生俱來的性傾向?
為什麼我一直以來這麼支持你的宗教、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你卻拿它們作為武器,試圖詆毀並抑制我選擇、承諾與成家的權利?
其實你已經失去正當性了,在你無法理性地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之前

那一天,陳嘉君女士用一種好堅定卻溫柔地很有說服力的方式
說服了一名反對者民眾,那般思路清晰,充滿理性與同理心的溝通
在我看來,才是民主社會處理人權議題的正確方式
她引用了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那句至理名言: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一種義務。」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
總有一天,要教瞧不起我們的人見證我們的勇氣和毅力
我當然也努力相信「神愛世人」,所以我更加認為憎恨是人的作為
身為一個半公開出櫃的同性戀者
親眼見識了反對者莫名龐大的勢力與支持者不畏渺小的勇氣
反對的群眾啊!你們或許能打擊弱勢者的士氣
卻無法摧毀勇士們的信心

我想或許這就是一場「用愛與和平,試圖化解恨與無知」的戰役
原本以為自己身處在一個「幸福美滿又安康」的世界
原來只是因為我總是躲在舒適圈裡,尋求溫暖罷了
直到最近,才第一次親身感受到被歧視的感覺
有朋友問我,她身邊有很多同學都「為平等」而戰很大
但是他們平常卻不見得是對同志特別友善的人
像這樣的人,我會願意接受他們成為同一陣線的人嗎?
聽了這個問題後,我的確花了近一分鐘的時間思考著

最後我才緩緩回應道:
「嗯...我其實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老實說,雖然情感上有些衝擊,但卻可以想像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平常對待遊民或精神疾病患者的樣子
 因為無知或不熟悉,所以刻板印象還是會讓我感到有點害怕
 有時候,甚至會有點敬而遠之,我承認自己從未好好認識過他們
 但這個下意識的反應,往往讓我覺得自己有些可怕
 雖然這不表示我希望任何的社會或法律制度排斥他們
 甚至我覺得國家因此更有理由給予更多保護,而非邊緣化他們
 但我也是自從做了心理健康的案子,才真正看到自己的這個盲點
 所以我開始時常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試圖去瞭解他們
 私下接觸一些案例和照護者後,才漸漸對精神疾患者敞開心胸。」

不論情感上的接受程度開始得多遲,但從平等且理性的角度來看
我都堅決地認為,沒有人應該接受任何不正當的差別待遇
沒有人應該被歧視,更實際的例子是就算我討厭一個人
或我壓根兒不想跟某個人做朋友,不代表我因此有權限制他的自由
甚至更偏激地去否定他的存在,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其實所謂「人權」並沒有那麼偉大,它沒有要求大家都要愛每個人
畢竟人終究又不是神,不是絕對客觀且包容的,但也因為如此
它只是最低地要求大家「切勿以集體暴力剝奪任何人選擇的機會」

此外,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保障及促進人權的義務是在國家
若是國家無力或不願積極去尊重或保護土地上的所有公民
就構成了法理上「不作為」之侵害,這是一件沒有討論空間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反對者一直無法提出有效的「權利競合」的論點
一味訴諸「社會缺乏共識」,卻忽略了那個「最低的要求」
因為,有哪一件涉及「既得利益者」的事能夠完全凝聚共識的?

朋友隨後又強調她是完全支持婚姻權的,但家庭部分卻有疑慮
澄清著問題,她說:「我擔心的不是同性雙親如何教導孩子
而是這個社會的教育體制如何教育孩子,出自這樣家庭的孩子
其實跟異性雙親的孩子是沒什麼不一樣的,他們如何去看待
若身邊有如此出身的孩子?對台灣現階段來說,太困難了!」
伴隨「對孩子的憂慮」,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是某體制的白老鼠
完全可以想像那種擔憂,如果我有孩子,我也會怕他被欺壓
但我不覺得那是「那種家庭」的問題,而是「那個社會」的問題

在我的求學環境與成長背景中,我遇到過很多各式各樣的人
原住民的同學、單親家庭的同學、低收入戶的同學、外籍的同學
新移民的同學、身心障礙的同學、患有罕見疾病的同學
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一種米養百種人」都在這個社會
其實道理都一樣,同性雙親的同學不過是班上其中一個同學
同性雙親加上那個同學,不過是社會上某一個也有難唸經的家庭
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怎麼養家糊口,如何融入社區或學校
或許有的社經地位佔有優勢,而有的弱勢,但那不是教養的基礎
那個孩子更不該因此遭受異樣眼光或霸凌,這才是教育的重心

無論誰本身或出身如何都不需要任何標籤,在沒必要的時候
朋友表示認同,但卻更苦惱地說:
「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當父母的
 相信還有很多人沒有辦法這樣看待此事
 而這同時也會深刻地影響到孩子如何去看待同儕。」
我想了想,一時之間不知如何論理,舉了一個例子作為回應
將近三十年前台灣甚至還在戒嚴,現在卻已經是個這樣的國家了
也許我們的民主美中不足,但無法否認現在有太多的理所當然
在當時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這一代該多麼感激前人的抗爭
或許到了我們孩子那一代,甚至不明白這有什麼好感動的
對他們來說,屆時的世界或許已是個「只怕你不表達」的狀態

同樣地,再三十年後就算我早已垂垂老矣,但如果我還活著
我還是會想像:
「在路上、在校園裡、在台灣任何地方的任何角落
 看到同性傾向的青少年或大人們,敢在逛街的時候手牽手
 偶爾忘情地在街頭擁抱著,也不會有人抱以好奇莫名的眼光
 他們舉辦的婚禮可以邀請得到雙方親友,獲得熱情的祝福
 他們的小孩在第一次班會的時候,可以輕鬆自在地介紹自己
 因為有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所以母姐會一次來了兩個人」
想想也開心,多可愛啊!聽完之後,朋友隨即又問我:
「我也一直都覺得這樣很棒、才正常,但不知道為什麼
 我一直不知道要怎麼去闡述為何我覺得這個景象很正常?」
當然我也馬上不假思索卻語重心長地回覆她:
「嗯...其實,應該是不用特別去闡述的
 人權之所以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貴、平等之所以難得
 因為每個人心中對完美世界的直覺,不用言傳便能意會。」

11.30當天下午,【千障權益行動聯盟】與聽障、視障等團體
為了「資訊文化平權」,也集結遊行到文化部抗議
而近日【殘障聯盟】也錄製了一部影片《障礙密碼?真人影像》
透過影像表達訴求,除了期盼政府落實身心障礙者的權益
更希望能讓大眾能夠了解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樣貌及處境
打破社會普遍對身心障礙者的偏見,一起建構全面性的友善環境
相較於多元性別群體,身心障礙者「討」生活更是不容易
不同的情狀、歧異的需求,每個狀況都需要被更細緻地考慮
而真正的友善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沒有任何措施能盡善盡美
但回到所有呼籲的核心,想對社會說的話不外乎還是「平等」
如同我上面寫的blablabla...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講一百次了)

凱道會戰的隔天12.1是【世界愛滋日】
我看到了一篇參加徵文的文章,讓我很感動
《因為愛滋,所以更愛》,作者想對他的男友與所有好朋友說:
「謝謝你們給我所有你們能付出的關懷跟愛
 謝謝你們沒有在知情的當下選擇轉身離開
 謝謝你們之後還能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謝謝你們從來都不會失禮地把它當作八卦
 謝謝你們相信未來的人生裡我會越過越好
 謝謝你們認為我存在的價值從未因此削減。
 謝謝你們聽見我抱怨外在不友善時總是比我更激動
 謝謝你們看到我偶爾自怨自艾時總會適時給我鼓勵
 謝謝你們包容我縱然我有任何一點消極或負面感受。
 謝謝你們仍然接受我,生命從未因此寂寞
 謝謝你們甚至更愛我,如同世界繼續轉動。」

猶記得,前陣子某個夜裡重新回味了一次[Mama Mia]這部片
看到最後突然很激動興奮,尤其在當今現下這個時刻
因為那不就是多元成家的概念、多人家屬的精神
毋庸拘泥於性別、性傾向、年齡、族裔的愛
家庭不是反對者想得那麼簡單,其形式不只是情慾的具體化
有時候更是相互陪伴、關懷、照顧、敬重、愛護、包容、付出
這種親密感其實更包括了親情與友愛,那才是所謂人性
還有最近先睹為快的[The Sapphires],一部有感動有衝突的電影
但包含更多諒解、愛與歡樂的元素,沒料到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

我看到了衝擊種族隔離的體制並堅持人性價值的精神
與自我認同的過程心裡的揪結和矛盾,從原住民的處境和眼光
來看當時的越戰與美國的黑人運動,反而是很幽默且寓意深遠的
音樂是很奇妙的事物,它無法改變過去卻可以治癒受過傷的心靈
它也許無法帶來和平,但卻能讓人暫時忘卻殘酷的戰爭
它也許無法消弭歧視,但卻可以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言歸正傳,這兩部電影在此時此刻看來都特別有感觸
一家人團結的力量,讓我好像變得特別柔軟感性。

最後,我要重新貼上對於先前透過FB私訊批判我的人之回應:
「我承認我的目標過於浪漫
 但那並不違反理性,因為我只是有點不切實際;
 我承認我的手段過於積極
 但那並不構成激進,因為我至多有點逢人說項。
 我承認我的思維有點偏執
 但那不等同懷疑論,因為我只是無法坐以待斃;
 我承認我的理想有點天真
 但那不等同極左派,因為我只是無法忍受不義。
 我承認我的角度並非全然客觀
 但那不叫思慮不周,因為我不是以偏概全者;
 我承認我的生活雖非全然不幸
 但那不叫貪得無饜,因為我不是既得利益者。
 我承認愛與和平是有些可笑
 但我覺得那才是最純粹的信仰,這點毌庸你置喙;
 我承認自由平等是有些抽象
 但我認為那也是最根本的價值,這點不容你動搖。
 任何不知道我的經歷、不明白我的處境、不瞭解我的個性的人
 你或許可以批評我、質疑我、挑釁我
 但你沒有資格攻訐我的人格、影射我的身份、曲解我的言論。」

縱然現在,我們的處境還停留在有愛無家的階段
但我仍然選擇相信:「總有一天,我們終會因愛而成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