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害怕自己一事無成
但更害怕自己不知一事
有時候,懂得太多其實什麼都不精
但有時候太專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
就很容易低估了其他事情的影響力
而這都是一個選擇的過程
是要自己成為Jack of all trades
還是master of one?

這些日子,特別有感觸
再度受邀去了2014年SCU Jessup Team的甄選
掐指一算,這已經是我評過的第五屆了
身邊的panelists,也幾乎只剩下學弟妹們
自我介紹時,更不忘拿自己的「超資深」來自嘲
但漸漸地我也發現,其實我愛的不是這個比賽本身
而是它每年都在提出與時俱進、多采多姿的議題
每一個細節和過程,都讓我覺得自己在成長
不論是被迫接受知識量或經驗值
還有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研究方法跟看事情的態度

這期間,年紀的部分也是不斷地在變老
事情越做越多,寫完論文也終於畢業了
只是,怎麼每當我人生出現空檔時,傑賽普就會浮出檯面
然後蠶食鯨吞地填補生活中的縫隙,讓我有種被吃定的感覺
從這幾年的虛擬題目中,(有幸)陸陸續續地接觸:
‘08年的Preemptive self-defense, Terrorism, Torture, Immunity
‘09年的R2P, ICJ’s ROP, PKOs, Diplomatic asylum, Death penalty
‘10年的Acquisition of territory, Self-determination, BITs regime
‘11年的LOAC, Justiciability, Religious freedom, Anti-bribery
‘12年的Pro-democratic intervention, Legitimacy, World heritage
‘13年的Statehood, EDPs, Climate change funds, Odious debt
明年的EEZ, Law of salvage, Hot pursuit, Criminal jurisdiction

各式各樣的國際爭議,總是讓我讚嘆
法律和政治間的角力是一種無奈,但也讓人熱愛
因為這是一個充滿爭端的世界,而自己卻能處在爭端中
說有趣,感覺很冷酷,但詭譎的局勢令人興奮,也是無法否認的
坦白說,如果沒有Jessup Moot Court領著我走
以我的惰性,一定很容易迷失或自滿於現狀
而忽略了慌亂的內政外,世界在不斷轉動的同時也在產生新問題

霎時間,突然有一種想通:
平常總是說自己多不喜歡或不樂見其他人對某個事件或某些爭議
或許無感、不瞭解、沒興趣,或沒意見
然後就想一股腦兒、自以為是地「提醒」、「說明」、「解釋」
進而「教育」或「批判」
不過,我領悟到的是,其實沒意見不也是一種意見
更別說是與自己相對的反面意見了
而自己又有什麼資格去評價別人心中所持的人生觀
有什麼能耐去測量別人眼裡所見的水平線

所以我決定時時提醒自己,任何討論,或者辯駁,甚至毫無回應
我都應該視為是一種溝通的過程
不該武斷地就認定其他人是冷漠無知或任性偏頗的
因為任何想法都是出於每個人心裡的一個核心價值
任何言論都蘊藏著某種思維面向
而該被挑戰的是從想法到言論之間的邏輯推理過程
而不該是任何特定的哲學或信仰。

再舉一個最近的例子:
最近因緣際會接了一個研究案
也因此接觸到了「公民人權委員會」
(Citize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它是在1969年由山達基教(Church of Scientology)
和精神病學教授Thomas Szas美國成立的
專門監督精神科、精神病學研究中「違反人權」的議題
包括藥物治療副作用、強制治療正當性、電擊療法的人道問題等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維模式
尤其是以「人生而平等且自由,並具有理性與良知。」
(Everyone is born free and equal,
 and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的人權角度來看
精神醫學界中真的有若干不符合這項假設的作法
所以心理學界也有一些微詞和爭論
彷彿與「推動心理健康促進」(mental health promotion)
似乎不可諱言,某些層面是背道而馳的

雖然CCHR倡議的理念在某種程度看來的確有點偏激
所以無法得到太多社會大眾的共鳴
但不可否認地,在醫療實務上的確精神科引發了很多爭議
包括濫用藥物、否定病人自主性、隱匿副作用、兒童智能受損
社會回歸障礙,和最根本的問題,精神疾病汙名化等問題

另一個我一直以來都相當關注的議題動態是:
【LGBTI等性/別少數族群的權利在國際法中的發展】
雖然在聯大被杯葛了,也雖然在政治圈裡尚無太多關注
但幸好許多人權及宗教領袖,紛紛開始表態支持並關懷

「雖然,聯合國在LGBT的議題上面臨了『巨大的抗拒』
 然而,人權這件事情不允許有『任何例外』。」
(UN faces ‘huge resistance’ on LGBT issues
 but pledges ‘no exceptions’ on rights.)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Navi Pillay
和南非聖公會大主教Desmond Tutu,接連談到了這件事
聯合國在LGBT的議題上確實受到了來自許多國家的反彈
但仍強調沒有任何人的權利得因此被忽視或拋棄,表示:
「只有全人類都團結起來
 才有機會共同建立一個自由且平等的世界。」

不過,Pillay也承認這將會是一場相當艱困的戰役,她說:
「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
 仍然將合意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上的犯罪行為。
 當我周遊各國與許多國家政府會晤時
 我發現某些官員不僅欠缺LGBT族群基本人權的知識
 他們更是拒絕承認這些權利與自由的存在。」

雖然《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承認這個世界裡的每個人之尊嚴及權利
皆生而自由且平等,普世且沒有例外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從過去消除歧視的歷史經驗中
 真正的平等與自由不僅需要法律和政策上的改變
 更重要的是人的心志與社會的風氣。」

而日前Tutu更是表明立場,他說:
「他之所以會為同性戀權利抗爭,是因為神要我這麼做的。」
在任何人性已經淪喪或把他人棄於糞土的地方,
那裡就會有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儘管有時候你希望自己可以保持沉默
但你總會聽到來自先知的聲音,祂說:
「若你明白上帝,將知道我無意成為一個先知
 而你卻迫使我詛咒一個我摯愛之人
 而你的話語像把火,在我的胸口熊熊燒著。」

無庸置疑的是,針對性傾向的歧視
無異於令人惶恐的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他謙遜表示:
「如果有一個人是非異性戀者,但他尋求上帝且充滿善意
 我們之中又有誰有資格或權力去評斷其對錯?
 我無法崇拜一個恐同的神
 因此我對於打倒性向歧視的熱情
 絕不亞於我當年企圖打破種族隔離的野心
 因為對我而言,這兩件事情是在同一個層次的。」

為了更瞭解性/別異議少數的權益問題
法律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都是無法不討論的面向
所以我決定到台科大旁聽張宏誠老師的【性/別與法律】
其實好久沒回到校園了,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感覺真好
只是課後跟老師的討論遠比上課的時間來得更獲益良多

雖然只是第一堂課,我才終於搞懂了那些複雜的語彙:
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性狀態(sexuality)
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權(sexual rights)等等
這幾個字背後的意義,都指涉了許多類似的歷史過程
因此老師也特別點出了這個議題中難解的四大特質:
本質定義的差異性、概念的可變性、階層化、不可辨識性
而那天,我也才真的開始理解「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它的內涵和主張,其實跟我原本信仰的理念是一樣的:
True equality can be achieved only by deconstructing the
distinctions and hierarchies in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legal,
and linguistic contexts. 如此理想卻偏執、如此中肯但夢幻

以上種種,都在突顯人權價值越來越受到確立和堅信
因此,身為人的尊嚴與自由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不過越在這樣的環境中,Reason and logic should live on
in our age of affluence and permissiveness.
以免自己變得偏激或不切實際,思路清晰很重要
而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也是不可或缺的處世態度
當資訊越爆炸、思想越自由,反而應該更謙虛、更嚴謹

因為就如同2005年的Che Guevara相關系列電影中
《Motorcycle Diaries》中說到的:
「有些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別人卻夢寐以求。」
(Some things you take for granted, someone else is praying for.)
Don’t take a human right as a privilege or immunity,
though you are without question born to have it.
Don’t think you can excuse any wrongs against other by asserting it,
because it makes you no God, but a human only.

【其他隨筆】
近期最令人開心的消息:喜瑪拉雅上的庇護所 @ Kathmandu, Nepal

近期最令人興奮的發現:鄰近聖城的彩虹世界 @ Tel Aviv-Yafo, Israel

近期在心裡做的另一個小小決定:把德文拿回來複習!

近期觀賞過的電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
‧ 《驚天凍地》(The Frozen Ground)
Director: Scott Walker
Stars: Nicolas Cage, Vanessa Hudgens, Dean Norris
人心難測、駭人聽聞,儘管這也不是歷史頭一遭了;不是每個被害人都能幸運脫逃,也不是每個加害者都已繩之以法,尤其這個事件裡更突顯出男女權力失衡、檢警責任衝突等等的現象。在現代社會,類似的事件都時有耳聞,只是每每看到,都還是覺得好驚悚、好恐懼,難怪說精神層次的心理問題是現代社會的黑死病。

‧ 《疏離世界》(Disconnect)
Director: Henry Alex Rubin
Stars: Jason Bateman, Jonah Bobo, Haley Ramm
科技原本應該來自於人性,但漸漸地,科技卻取代了人性,又或者應該說:科技成了減少人味、泯滅人性的根源。尤其是在這個動不動就網路霸凌、道德淪喪的時代。這部片,真的好看,甚至大大超越原本期待,精采寫實的劇情、深入刻劃的議題、節奏明確的敘事、符合邏輯的轉折、不灑狗血的結局,真的很值得推薦,並發人深省。
做人無法面面俱到,生活也無法十全十美,只好在最體諒對方的情況下,從中儘量求取自己最想獲得、也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待人接物不可能完全憑直覺,或者只顧慮自己的想法,在盡可能純粹的關係中,運用智慧與誠意達到心中無法言喻的目的...雖然有時候可能只是最簡單的平靜、無害,或是開心而已。

‧ 《A片女神深喉嚨》(Lovelace)
Directors: Rob Epstein, Jeffrey Friedman
Stars: Amanda Seyfried, James Franco, Peter Sarsgaard
乍看中文名,還以為是那種情挑色慾的大膽片子(還以為是像Magic Mike那種會讓人血脈賁張的類型),結果越看越冷感,因為這個故事裡的主角活出的其實是個雖無奈但傳奇的人生、既痛苦又荒誕的際遇。只是這部電影簡化了,是一部抽掉太多瑣碎細節的傳記,雖然轉折處變得鏗鏘有力,但卻少了心境上變化的細膩刻劃,稍稍可惜了。
不過這個人、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Prayers for Bobby,因為保守的宗教禮數,使她受盡無法言喻的折磨與自責,家庭也成了使其陷入生命戰場的推手,直到悲劇發生;也讓我想到了North Country,早年女性在社會上不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彷彿色情跟家暴都被默許了,那是極其可怕的羞辱和壓迫。總之,這真是一部看似荒謬的電影,如果不是真人真事,我可能會覺得故事太牽強,但又因為是真實的人生翻拍,反而更讓人不勝唏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