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Nakedness of Truth (I know it well) >>

Despair has no wings,
Nor has love,
No countenance:
They do not speak.
I do not stir,
I do not behold them,
I do not speak to them,
But I am as real as my love and my despair.

-- written by: Paul Eluard

今年台北的同志大遊行適逢第十個年頭
以爭取「革命婚姻—婚姻平權、伴侶多元」為口號
首次,遊行人數衝破六萬多人,佔滿整個凱道廣場。

2012年10月27日是同志遊行
2012年10月28日是勞工遊行
前天是六萬人,隔天是三千人
前天是平等權,隔天是生存權
前天代表的是社會中的少數人口
隔天代表的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
前天的新聞點是話題,隔天的新聞點是議題
前天被形容是自嗨,隔天被描述成自救

本質上,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都是制度性調整的呼籲
都是特定族群的團結與凝聚
但對政府或媒體來說,似乎並非如此。

作為亞洲世界裡,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
今年有超過23家國內媒體、20家國際媒體
來自23個國家的外國同志朋友、友善團體參與
鄰近的亞洲各國,中國、港澳、泰國、韓國
日本、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等
每年來台參加遊行的人數,也逐年穩定成長。

這些數字和國籍,究竟象徵了什麼意義呢
Gay Pride,What are they proud of?
從今年一連串的行前Promo應該能看出一些端倪

[[愛一樣‧一樣愛]]《Love all the same, Same Kind of Love》
含蓄地表達出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相愛
大方牽手擁抱,不用再畏懼別人目光的心願
所以感性訴求:「在愛裡,我們都是一樣的!」

[[做自己]]《Be Yourself》
回到所有想法的起點,捍衛身為一個人的尊嚴
做自己的意念似乎很任性,尤其當自己與世界相悖時
但世界瞬息萬變,「勇氣成為化解枷鎖的唯一出口」。

[[你願意了嗎?]]《Do you, Andy...?》
經過了幾年幾個月又幾天,最好的朋友,你願意嗎?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每個人都該有選擇死亡的機會
消弭歧視的前提是包容,並非純粹袖手旁觀。

基本人權裡的「自由」(freedom)是與生俱來的
從來不會憑空消失,卻有可能遭受剝奪
而法律制度上的「自由」(liberty)卻是爭取來的
因此,它也不會突然間平白無故就能享有

身為同志的性傾向,性別認同,甚至是情慾需求
都是天生的,是無法被迫壓抑或更改的
國家對於任何形式上壓迫或勉強,實質上的仇視或嘲諷
都有可能構成一種人權侵害,除非有正當理由

至於婚姻自由,那是家事或稅務法律提供的制度
那是一份感情被承認和祝福外,最終的理性
每個人都應當一樣,作為一個伴侶所能合理期待的未來
任何法定的反射利益都不該有所偏頗,遑論法定權利

看看同遊聯盟跟伴侶同盟製作的【十光隧道】
1986,祈家威至法院公證結婚被拒
1996,葛瑞與許佑生的婚禮是台灣第一個公開的同志婚禮
2006,台灣同志遊行「一同去家遊」舉辦第一次同志集體婚禮
2012,台灣舉行第一次女同志佛化婚禮

這些年來,台灣的性別運動從天賦的自由平等出發
到今天,台灣人已經在爭取實質的公民與政治性權利
但捫心自問,整體社會真的已經成熟到足以開花結果了嗎?
我不知道,就算我本身算是比較勇於面對come-out的成員
但老實說,台灣的主流社會要嘛避而不談,要嘛高談闊論

歧視性、區分性的眼光,漸融入了貌似開放的言談之中
針鋒相對的情況彷彿已不復見,但卻只是轉化成了棉裡針
事實上,[equality]的發展似乎並不絕對與[tolerance]同步
經過二十多年,台灣仍未給予同志婚姻/伴侶任何法律保障

之前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何春蕤、高旭寬教授
曾經撰寫過一篇《變性手術與自主性別》為主題的社論
文中提到:

「事實上,新生兒的生理性別從來就不只有男女兩性,
 然而性器官模糊難辨或同時具有兩套性器的雙性嬰兒
 卻一直被視為缺陷病症,醫師和家長於是專斷的為孩
 子先行選擇了其中一個身分和相應的器官,以手術硬
 性消滅性別模糊的空間,只為了維護既存的二元性別
 秩序。這樣的暴力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到底跨
 性別的朋友要做多少程度的生理改造才能變更身分?
 他們不能用已經奮力打造的自我,活在我們中間嗎?
 難道身體自主權只適用於性侵害、性騷擾的案件上?
 對那些在日常生活上早已可以用自選性別角色與人互
 動的跨性別朋友而言,醫界堅持要求用手術改變衣服
 底下的器官,到底有何意義?」

許多年前就曾經看過一些外國文獻,它們也是如此闡述
確保多元性別的發展,才是終結性別歧視的基本目標
這就跟終結種族、文化或宗教歧視是一樣的道理
「肯定多元現象」(variety)應當是平等保障的最低標準
只是,似乎絕大多數的亞洲社群,或大部分的華人社會
在面對性別自由的問題時,態度反較其他議題顯得保守許多

距離大遊行的日子越接近時,台北街頭越顯得熱鬧
各地人馬紛紛聚集,乍看大家都為了同一個夢想站出來
不過在每個人心目中,其實大家對於遊行都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人視它為一場人氣紫爆的盛典
有的人會將它視為獵豔的陽光趴場
有的人把它當作一年一度見見老朋友的聚會
更有人將它當作難得風光的表演機會

這些都可以,如此解讀性別多元、情慾開放其實都沒錯
「開放、多元」當然包括視野遼闊、思想奔放與言論大膽
只是今年的主軸在於【婚姻革命】
我自己的想法是:
如果無法全面廢棄婚姻或配偶這個過時迂腐的法律框架
那麼也至少確保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這個制度的平等機會

遊行前,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裡的卡維波研究員
曾經針對《同性婚姻的意義是什麼?》撰寫過一篇文章
當時引發了社會中,甚至同志社群裡一陣軒然大波
文中主張:「人人有自由結合的權利,可以自由進入婚姻,
或者組成家庭。」
他並不認為,同性婚姻的意義是相愛的人應該要結婚
「因為不相愛的人也能結婚,而相愛的人也未必要結婚。」
同性婚姻的基礎可以不是因為愛情或性欲
更不是因為性忠誠,其真正的基礎在於人可以自由結合

同性婚姻不是單一議題,要改革的是婚姻制度和其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的口號不單只是同性婚姻合法化
同性婚姻要和「人有自由結合的權利」連結在一起
並且反對性忠誠、生殖等規範壟斷婚姻意義

因此在推動同志婚姻(same-sex marriage)的時候
必須同時照顧到不婚、未婚、同居、外遇、通姦者的利益
而非獨自壟斷婚姻意義,繼續建構婚姻內外的利益落差
正因為同性戀與其他性別者的差異與多元
如果僅提出單一議題,反而可能會分裂自己
反之,擴大議題,團結更多包含同性戀以外的改革者

最後,卡維波更提醒:
「同志運動不能把同性婚姻當成最重要的大事
 它可能是某些時刻的焦點議題,但是不能把
 運動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要
 幻想同性婚姻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同性戀汙
 名、被壓迫的問題,畢竟國家對同性婚姻的
 認可、正當化的手段,並不能翻轉社會、文
 化裡同性戀的負面意義,而只是會轉入地下
 或轉換成其他形式。」
這段last warning words,正好呼應了我對這件事的觀察

這次遊行落幕後,仍舊是引起了不少的餘波盪漾
原本就可預期來自社會大眾的偏見與質疑
加上主流媒體的報導,圖文並茂的
也多半偏重或根本只著墨於性解放與情慾訴求上

不論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是否為天生的
但至少是他或她自己樂於選擇的
今天是異性戀,明天突然想當同性戀
女人、男人,甚至跨性別者,到底又何妨?
只要不妨礙其他人行動或思想上自由之行使
又何必限制或禁錮其他人對於滿足自由之渴望呢?

此外,在圈內,也是檢討聲四起,漣漪不斷
回顧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洪菊吟老師
今年在大遊行舞台上的發言,顯得特別諷刺
她說:
「我要感謝熱線,因為他,我才能看見自己隱身的
 異性戀霸權思想;我也要感謝我的孩子們,感謝
 他們願意誠實的告訴我自己對於同性戀的懼怕恐
 慌和偏見,警醒我,歧視是真實的存在,我們都
 不能假裝自己是沒有偏見的人。」

很多關於【乖寶寶事件】和【去同求異】的討論串
各自都站在光譜的兩端,相互懷疑、拒絕溝通
這樣的發展,其實是分化的,反而教人惶恐
當主流社會中高曝光率的性別議題被熱炒
無論立意良善與否,都使台灣極有可能更開放友善
然而身為少數社群中的成員,反而開始相互牽制
與理想中試圖營造出的lovable & peaceful的形象
完全是大相逕庭的,如此可能影響到整體的進展

我的感想是,應當要多些愛和包容,欣賞與稱許
少點不屑與謾罵,少些批評或破壞
推廣平權的人們已經很努力也很辛苦
出嘴不出力的人,說聲「加油!」比較實際
身為反射利益者,更該珍惜其他人得來不易的成果

比起圈外那些受原生文明所影響的人
更教人無法忍受的是,那些主張
「沒有人被歧視,這根本只是在自我安慰」的人
沒被歧視,可能是因為汝等根本並未出櫃
也或者是幸運,又或者是因為自身的社經地位高
但那絕對無法代表,整體社會中全部的弱勢者

突然想echo一段自己最常說的一句話:
「雖然每個人天生或出身都不盡相同,但並
 不代表,他們也得承受不一樣的待遇。」
(People may be born to be different,
 but that is not to say,
 they should be treated in different ways.)

除了上頭的觀察外,還是想說說比較感性的事
遊行前後,總是人山人海、人來人往、人前人後
特別是同志的圈子裡
傳聞證據很多,似是而非也多,流言蜚語更多
但幾乎沒一件事是真的,不過也多半不是假的
常常是如此的撲朔迷離,總教人霧裡看花

到最後,悄悄地他們全都走了
正如他們一開始,也都只是悄悄地來
揮一揮衣袖,總不帶走一片雲彩
每年團拜活動後的farewell,都會有這種感覺
不論是返家的、留下的,或在地的人
珍重再見時,內心總會揚起淡淡的感傷
並從頭又開始期待著,下一次的相會
關於感情種種的一切,有如詩人一般的優雅
文藝卻激情,隱晦但洋溢
好像口號實踐一樣:無能為力、毫無保留

﹒。‧﹒。‧﹒。‧﹒。‧﹒。‧﹒。‧﹒

2012 Taipei LGBT Pride Theme Song: {{Be Yourself}}

My life / 我的生命
My love / 我的愛

It’s my life / 這是我的生命
It’s my love / 這是我的愛

Come on and shout it out / 來吧,大聲叫喊
Got soul / 用靈魂
Got love / 用愛

Say “I do”  / 說「我願意」
Say “I do”  / 說「我願意」

That’s all I wanted to hear / 我只想聽到這些
We’ve been waiting for so long / 我們已經等待那麼久了
To be ourselves / 就做我們自己
Beautiful and strong / 美麗又堅強
Together we are strong / 我們一起力量更大

Come on and shout it out / 來,一起大喊
We got soul / 我們有靈魂
We got love / 我們有愛

Got soul / 有靈魂
Got love / 有愛

We got it all / 我們已擁有全部

﹒。‧﹒。‧﹒。‧﹒。‧﹒。‧﹒。‧﹒

In terms of any civil society’s disobedience or movement,
sometimes, passion, patience and optimistism
are just not enough to support dreams to come true,
but reality, capacity and strategy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bear in mind that:
being curiou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ing skeptical;
being rational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ing indifferent;
being critical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ing extremist;
being insist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ing ideological;
and being idealistic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being impractical.

Live once, one life...this is all what we’ve got,
so why don’t we just take the best advantage of it? :)
Wish everyone to be free, be tough, and be happ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