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華盛頓郵報》刊出了一篇報導:Gay asylum seekers face threat from fellow refugees in Europe。內容是關於尋求庇護的男同志(不論是因為性傾向還是政治理由受到迫害而流亡)在歐洲的難民居留所裡所受到的待遇。儘管一同千里迢迢地到了新的土地上,相同的暴力、譴責和羞辱,並沒有因為「戰友情誼」、「同病相憐」而有所改善。
一言以蔽之,「難民何苦為難難民」?就算是尋求庇護的場域裡,仍然有性/別階級的貴賤之分,難道人性真如此冥頑不靈嗎?可以參透自己所受的折磨多麼不正義,卻無法同理他人承擔的汙名更是不公平,莫非「他者」永遠只能是他者,不會因心有戚戚而「去他者化」(de-Othering)。
最近也終於開始著手一些關於transfeminism/transgenderism,還有intersex(ism)的問題...其中包含了許多複雜的論辯,關於認同的、性別(角色)建構的。跟健康、公共衛生、醫療等領域綁在一起時又跟難解了,本質主義的反撲、認同政治的困境、病理化的正當性、法制化的必要性。
其中,Janice Raymond 在1997年出版的《變性帝國:打造女—男人》(The Transsexual Empire: The Making of the She-Male )這本書引發最多爭議。這本書嚴厲地批判了整個美國自50年代開始發展的變性手術工業,根本是男性打造的男性現象(male phenomenon)。
Raymond認為,這些藉變性手術與荷爾蒙治療就宣稱自己是「真實女人」,甚至自稱是女性主義者與女同志的這些「由男人構成的女人」,根本一點也並不擁有女性之真實,充其量只是建立在「男人幻想中」的男人打造。不僅僅是因為生物基因,而是因為這些人(him)並不擁有女性生長的整體歷史。
Raymond 在1976年針對當時在Olivia Records工作的Sandy Stone(跨性別認同者)更是大力抨擊、不遺餘力。Stone在1983年結識了女性主義史中很有名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家Donna Haraway。Haraway當時寫了《賽伯格(人機合體)宣言》(A Cyborg Manifesto),其中著名的「人機合體」概念被提出來崩解人/動物,有機體/機械,身體/非身體等三個疆界。
這樣的論述開啟了當代對「人性」及「性別」的另類思考空間,也提供了後現代社會重新建構人類主體性與性別多元化的可能性。因此對Stone身為一名在雜揉不純的邊緣中求生存的「性別混同者」而言,起了相當大的鼓勵。不過,其實Haraway並沒有在女性主義認同政治與MTF的衝突上,有所置喙,只是安慰了Stone告訴他self-empowerment的重要性
事發後沉寂近約十年後,Stone寫下了《返回帝國打擊:後變性宣言》(The Empire Strikes Back: A Posttranssexual Manifesto),回應當年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lebian-feminism)對她的攻擊。
真心覺得,性/別(sex/gender)比性/慾(sexuality/eroticism)似乎更難解,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已對這個領域太陌生了,在性/別的國度裡,也還是比較靠天龍國的邊陲,難免餘滯了順性別男的盲點,實在不可不察,尤其又反饋在對「異性戀對我的想像」的想像,更覺得應該更謹慎些。
順性別(cisgender)一詞,是與跨性別相對,通常是指稱那些將自己的性別角色之部分或全部進行一致的人。順性別者的自我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生物性別相同,生理性別、自我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三者統一,認為自身不屬於多元性別。
那天讀書讀累的時候,又開始自行同場加映「維基劇場」,循線讀到了一個經典案例:David Peter Reimer。孤陋寡聞如我,竟然直到那天才被顛覆(震懾)到,內容真的很精采(教人感慨),科學啊科學,多少人為你所犧牲,但你又造福了多少人啊!
在這個案例被提出之前,性學的兩大派爭論不休:一個是相信性別差異是天生決定的「先天說」,另一派則是相信性別差異是由社會學習所構成的「後天說」,而在John Money提出這個案例的前三十年,性別重塑被認定是可行的。而「後天說」(社會建構論)似乎獲得了完全的勝利,性別觀念的可塑性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並使數千名孩童「因為父母意願」而進行性別重塑。
但事後大衛提出的反駁又扭轉了學界的想法,以及對於生物性別的「再認識」。在之前,倘如男童罹患了短小陰莖症,父母可能會選擇將他改造為女童。但那之後,醫界不再建議實施性別重塑的手術。其實不論先天或後天說,都犯了一個大錯,就是性別本質主義(gender essentialism),天生的可能是性別認同,而非性別角色,這個社會又是怎麼讓人相信「男」「女」有別的呢?
後來,性學家Milton Diamond說服Reimer將自己的情況公諸於世,以阻止其他醫生繼續對其他幼童進行性別重塑的手術。1997年,他的故事引起了科學界的轟動與國際間的重視。12月,記者John Colapinto再把這個故事發表於《滾石雜誌》,隨後並出版了《性別天生》(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這本書。
那本書裡描述了Reimer在童年治療的不快樂回憶,暗示John Money刻意忽略或隱藏本次實驗的結果並不如預期。Money的擁護者則狡辯,有些敘述可能是因為大衛罹患了「偽記憶症候群」(False memory syndrome),並且責怪大衛父母對於研究者不誠實。
Judith Butler在2004年出版的書《消解性别》(Undoing Gender)也引用了這個案例,這本書是專門檢驗以往跨性別者接受治療後的狀況,並加以檢查。Reimer的這個案例後來在《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一書中,被用來印證有關gender performativity的理論。
類似的情況可能越來越少發生在「強迫跨性別」的情況,卻仍然發生在雙性人身上。理由顯而易見,但立場一樣站不住腳,似乎性別仍得被「決定」,無論先天或後天,總之只能是「符合二元論期待」中的其中一種態樣,就連「跨」及其他,也仍然無法擺脫這個困擾。
這裡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或「跨」(trans)是一個通稱用語,包括所有性別認同或氣質不同於其出生時之生理性別者。其中,當初也包括了性器官重置的transexual、第三性別(們),像是 travesti 、hijra、kathoey,甚至intersex。
像是「歐洲跨性別者網絡」(Transgender Europe,TGEU)在10月24日《國際跨性別去疾病化行動日》(International Action Day for Trans Depathologisation)這天,為性別變異兒童(gender variant child)向WHO請命,希望醫學界不要再把他們當成「有病的人」了。
TGEU(2005年成立)是一個集合許多關心跨性別者、變性者、變裝者和性別變異者組織,及其他志同道和者的網絡,目的是為了打擊歧視和倡議跨性別者的權利。TGEU目前也是ILGA的會員之一。
在過去七年中,致力於將跨性別者去疾病化的行動者和組織都會在這天動員、發起抗議活動,而今年,它就特別請求WHO和各國政府不要再病理化那些性別變異的兒童。其中,「歐洲兒童網絡」(Eurochild)也特地支持這項聲明。該網絡是由全歐洲支持兒童及青少年權利和福利的組織與個人共同集結起來的。
雖然TGEU歡迎新修訂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已經不再把與跨性別相關之診斷視為一項精神疾病,但仍然十分關切一項剛被提案的新診斷標準,因為該標準把矛頭指向了尚未進入青春期前卻展現與生理性別不符行為的兒童。
不如關於成年人新的診斷標準,可以幫助這些人獲得必要的醫療干預服務,針對青春期前的兒童之分類卻無法證明有任何臨床上的實益。而且,這項新的標準被認為違反了《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第三條第一項之規定,即「關於兒童的一切行動…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
國家在採取任何與兒童有關之行為,必須保障兒童的最大利益;因此與性別變異兒童有關之最大利益,主要必須考慮任何建議行為或決定是否會傷害(包括潛在影響)到這些兒童。
歐盟底下的下議院立法機關European Parliament也已表示反對這項新標準;在2015年9月時「要求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加強努力阻止性別變異兒童成為新的ICD診斷標準」。
這項新的診斷標準不僅在醫學上欠缺必要性,也會將正在探索及發展人格的兒童暴露在被標籤化的危險中。它也可能會被濫用,用以正當化對孩子具有傷害性的「修復治療」(reparative therapies)。
這項標準本身在醫學界就備受爭議,而許多人權和健康專家都已經指出其必要性欠缺研究及證據基礎。性別變異、性別流動、性別創造並不需要被「定相」(fixing)。年幼的性別多元兒童需要的是能幫助他們發展自信、沒有汙名的環境,而不是治療。
TGEU請求WHO慎重考慮「全球跨性平等行動」(Global Action for Trans* Equality)組織下的「公民社會專家工作小組」(Civil Society Expert Working Group)所提出的其他提案,並移除現在的診斷提案。由於擁抱性別變異並引以自豪是這項工作的首要目標,政府及服務提供者應確保有效地改善具有歧視和敵意的環境,並為兒童、家長和家庭提供同儕支持。
- Oct 25 Sun 2015 12:18
【無孔不入的性/別階級】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