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正確的史觀,只有事件。」
就像法學中,沒有絕對的法感,只有相對的事實
事實上,人類大部分的歷史
都必須要跳脫國史本位思考,尤其是現代史
在「族—國」出現之後,在詮釋帝國化之後
無法期待任何客觀的思惟,那不切實際
我們把自己當下的「正常」當成是別人的正常
於是完全便宜行事,但那不叫作思考
有人稱之為「霸權」、有人稱之為「偏見」
其實那就是所謂的the taken-for-grantedness
當「我/他」分際清晰,就可能存在「類推適用」
但如果界限太模糊,更容易造成「一體適用」
這是為什麼人類學跟文化研究那麼有趣的地方
因為它們補充了很多「正典」之外的
Foucault所謂的subjugated knowledge
使得歷史變成一塊馬賽克,不再是一條直線
不只是「想像」出來的拼圖
無法硬是要能拼出一個totality
就像Prof. Don Kulick到台灣來瞭解「手天使」
在台灣的性史上,那已經成為一部分
再也無法磨滅,成為性/別/慾主體性存在之事實
手天使團隊在台灣為障礙者性權發聲
不僅僅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更是軌跡
很多史實,重點在史而不在實
既然無法斷定真實,至少確保多元解釋並存著
彼此都是在保守/開放、傳統/現代之間博奕著
不論是從哪個學術領域的面向
都可以為全世界提供很多特別的實證經驗
不過老實說,我以前的歷史都考得很爛
因為我總是喜歡看小框框裡不會考的那些
認識台灣雖然很有趣,可是都感覺一塊一塊的
不是太有系統,只有點、沒有線
更沒有平面感,於是我捕捉不到成長的全貌
除了人、事、時、地、物外,敘述方式才是重點
可惜的是,常常都需要事後靠wiki重修
課本可以教的東西太少了,這個世界卻未免太有趣
出來唸書後才開始接觸人類學跟地理學
互相補充之下,才真正聞到有「人味」的歷史
陳柔縉:「民間應該要有民間的、勇敢的
不需要跟誰解釋的歷史觀。」
歷史本來就有很多種呈現方式
「最差勁的是拒絕認錯的單一線性進步神話
與為帝國服務打壓弱勢族群的書寫
(趙恩潔,2015)。」
應該被鼓勵的不是解答,而是對過去的發問
當我們明知歷史就是過去社會的描述
陳柔縉:「忍耐一下,去看看對方。
看看另一種世代族群的經驗
即使和現在的認知有所衝突
但若知道了,就比較會諒解吧。」
如果我們所存在的「當代」社會被過度簡化或曲解
都不是我們在未來會樂見的
就像人家說的「從棺材爬出來抗議」
而我們認為的簡化,可能是特定人後代的全貌
我們以為的曲解,或許是「必須」腦補之想像
若我們也留下太少證劇、意識、或辯證遺產
所以我想起上次在飛機上看的那幾部電影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改編自Jane Wilde Hawking「撰」寫的回憶錄
我們該相信她們相遇之前的Stephen Hawking嗎?
就像我們之前相信了從大爆炸到黑洞《時間簡史》
還有《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改編自《Alan Turing: The Enigma》這本傳記
他與戰爭/國家之間的關,他與戰後的世代
最後,作為「猥褻」的主體
被賦予了英雄以外的氛圍
因此,變成了一種類似轉型正義的敘事(何哉?)
因為市場「需求」,所以需要符合當代價值觀
Marcuse說我們終將成為one-dimensional man
故事不斷被重塑、被反覆述說、被「補充」
因為價值觀再變,能呈現、該呈現的都將不同
即使像《心靈點滴》(Patch Adams)這樣的題材
我們看到medical gaze的下場
所以可能對身/心二元論產生質疑,儘管接受現狀
但由於敘事手法,使得我們以為自己也能批判
可是現實是,同樣的事情發現在週遭
在戲院裡又哭又笑的人,可能根本不為所動
比如《出埃及記》(Exodus: Gods and Kings)
到了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談上帝
透過祂模糊的善惡觀,卻突顯了摩西的人性本善
神看人,所以揀選;而人看人,卻能同理
我們或許會說:舊約聖經原本就極具爭議性
但我們卻可能因此相信,沒有人是全然自私的
假如電影如此,以及其他的文學作品們
那又如果執迷於歷史的書寫方式?
重點在於客體是「課綱」及其引導的「教學內容」
我們迷信於歷史教育對學生的洗腦影響
但我們卻可能忘了我們所處的時代長什麼樣
還有傳道者與受業者各自的主體性,及其互動
只是當教育的責任落在國家手上,人民就得當心
儘管國家可能是中性的,但政府不是
政府是「選」上的,代表著百分之幾的人口
然而,也不會有任何「屬於人民」的總體
所以任誰說出:「我是對的」,這句話都是假的
因為個體之間的異化性大到你無法想像
但個體與社會間的黏著性又是極高
你不用被洗腦,因為早已被建構、被馴化、被歸順
當你是一枚docile body,思考力便弱化
所以「不服從」是反抗的第一步,然後翻轉
只是與此同時,要重建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沒有真實的事件,只有想像。」
就像法學中,沒有絕對的法感,只有相對的事實
事實上,人類大部分的歷史
都必須要跳脫國史本位思考,尤其是現代史
在「族—國」出現之後,在詮釋帝國化之後
無法期待任何客觀的思惟,那不切實際
我們把自己當下的「正常」當成是別人的正常
於是完全便宜行事,但那不叫作思考
有人稱之為「霸權」、有人稱之為「偏見」
其實那就是所謂的the taken-for-grantedness
當「我/他」分際清晰,就可能存在「類推適用」
但如果界限太模糊,更容易造成「一體適用」
這是為什麼人類學跟文化研究那麼有趣的地方
因為它們補充了很多「正典」之外的
Foucault所謂的subjugated knowledge
使得歷史變成一塊馬賽克,不再是一條直線
不只是「想像」出來的拼圖
無法硬是要能拼出一個totality
就像Prof. Don Kulick到台灣來瞭解「手天使」
在台灣的性史上,那已經成為一部分
再也無法磨滅,成為性/別/慾主體性存在之事實
手天使團隊在台灣為障礙者性權發聲
不僅僅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更是軌跡
很多史實,重點在史而不在實
既然無法斷定真實,至少確保多元解釋並存著
彼此都是在保守/開放、傳統/現代之間博奕著
不論是從哪個學術領域的面向
都可以為全世界提供很多特別的實證經驗
不過老實說,我以前的歷史都考得很爛
因為我總是喜歡看小框框裡不會考的那些
認識台灣雖然很有趣,可是都感覺一塊一塊的
不是太有系統,只有點、沒有線
更沒有平面感,於是我捕捉不到成長的全貌
除了人、事、時、地、物外,敘述方式才是重點
可惜的是,常常都需要事後靠wiki重修
課本可以教的東西太少了,這個世界卻未免太有趣
出來唸書後才開始接觸人類學跟地理學
互相補充之下,才真正聞到有「人味」的歷史
陳柔縉:「民間應該要有民間的、勇敢的
不需要跟誰解釋的歷史觀。」
歷史本來就有很多種呈現方式
「最差勁的是拒絕認錯的單一線性進步神話
與為帝國服務打壓弱勢族群的書寫
(趙恩潔,2015)。」
應該被鼓勵的不是解答,而是對過去的發問
當我們明知歷史就是過去社會的描述
陳柔縉:「忍耐一下,去看看對方。
看看另一種世代族群的經驗
即使和現在的認知有所衝突
但若知道了,就比較會諒解吧。」
如果我們所存在的「當代」社會被過度簡化或曲解
都不是我們在未來會樂見的
就像人家說的「從棺材爬出來抗議」
而我們認為的簡化,可能是特定人後代的全貌
我們以為的曲解,或許是「必須」腦補之想像
若我們也留下太少證劇、意識、或辯證遺產
所以我想起上次在飛機上看的那幾部電影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改編自Jane Wilde Hawking「撰」寫的回憶錄
我們該相信她們相遇之前的Stephen Hawking嗎?
就像我們之前相信了從大爆炸到黑洞《時間簡史》
還有《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改編自《Alan Turing: The Enigma》這本傳記
他與戰爭/國家之間的關,他與戰後的世代
最後,作為「猥褻」的主體
被賦予了英雄以外的氛圍
因此,變成了一種類似轉型正義的敘事(何哉?)
因為市場「需求」,所以需要符合當代價值觀
Marcuse說我們終將成為one-dimensional man
故事不斷被重塑、被反覆述說、被「補充」
因為價值觀再變,能呈現、該呈現的都將不同
即使像《心靈點滴》(Patch Adams)這樣的題材
我們看到medical gaze的下場
所以可能對身/心二元論產生質疑,儘管接受現狀
但由於敘事手法,使得我們以為自己也能批判
可是現實是,同樣的事情發現在週遭
在戲院裡又哭又笑的人,可能根本不為所動
比如《出埃及記》(Exodus: Gods and Kings)
到了今天,我們終於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談上帝
透過祂模糊的善惡觀,卻突顯了摩西的人性本善
神看人,所以揀選;而人看人,卻能同理
我們或許會說:舊約聖經原本就極具爭議性
但我們卻可能因此相信,沒有人是全然自私的
假如電影如此,以及其他的文學作品們
那又如果執迷於歷史的書寫方式?
重點在於客體是「課綱」及其引導的「教學內容」
我們迷信於歷史教育對學生的洗腦影響
但我們卻可能忘了我們所處的時代長什麼樣
還有傳道者與受業者各自的主體性,及其互動
只是當教育的責任落在國家手上,人民就得當心
儘管國家可能是中性的,但政府不是
政府是「選」上的,代表著百分之幾的人口
然而,也不會有任何「屬於人民」的總體
所以任誰說出:「我是對的」,這句話都是假的
因為個體之間的異化性大到你無法想像
但個體與社會間的黏著性又是極高
你不用被洗腦,因為早已被建構、被馴化、被歸順
當你是一枚docile body,思考力便弱化
所以「不服從」是反抗的第一步,然後翻轉
只是與此同時,要重建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沒有真實的事件,只有想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