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兩個重要的日子我一直記著,卻沒寫下來
20130718:國際法學生論壇
這是我第一次發表自己的文章,對外人
雖然不是正式的,但是個獲益良多的過程
評論人是中研院的吳全峰老師
發表的是「從國際人權法論以健康權保障為基礎之公共衛生」
那是我學位論文中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論點
所以我把它當作一場口試前的預演
比起數月前的論文發表,已經補充跟修正了很多
但經過吳老師的提點,更重新釐清了一些想法
當時我忽略的,或許是沒注意到,或許是刻意的
這場論壇讓我瞭解到可能可以解決的可行方法
20130723:學位論文口試
題目改過了,更符合研究動機裡提出的問題
新的題目的「從國際人權法論『健康權』與『公共衛生』間之連結」
The Nexus between the Right to Health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演練過幾次,最後的表現我自己還挺滿意
雖然在問答的過程中,我一度險些失控
因為理念不同,那是基本價值選擇的不一樣
於是有些爭辯,不過還算是平和落幕
縱然最後的成績不如自己預期,可能真的期待太高了
不過終於還算是大功告成了,論文這檔事
不置可否地,這兩天我都是抱持著一種重裝上陣的心情
外在一派輕鬆下,其實態度是焦慮且正襟危坐的
很期待畢業,形式上的國考結束並未妨礙我的一鼓作氣
快速地修正完論文原本的闕漏,然後想法辦取得離校首肯
父親節當天去找鄧衍森老師簽最後一張單子
第一次這麼輕鬆地聊天,關於很多想法上的交流
對於修改後的論文,老師其實沒空看,只是聽我口頭報告而已
最後他問我自己滿不滿意,我說最後這個版本我很滿意
因為直到最後,我終於解答了自己心中原本的那個疑問
事實上,聊天的過程讓我收穫更豐富
老師不斷地向我強調核心價值的重要性
跟李念祖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因為前一天去家教的時候
餐桌上跟老師閒聊了一會兒,突然豁然開朗了很多道理
更興奮的是發現自己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
而那是我經常想表達卻無法說清楚的
真是太有趣了,彷彿是上天派來提醒我莫忘初衷的
但經過這麼長一段寫論文的時間,我真實深刻感受到
蒐集文獻知識跟針對現象提出假設很有趣
但整理想法、定義概念,甚至進一步建構理論是困頓的
難怪人家說做學術的人是寂寞且需要勇氣的
雖然我的論文盡是討論著健康如何如何
但其實我自己卻不是個健康的人
為了完成論文,也為了它變得更不健康
但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更想要知道其他跟健康有關的事
從自己專業的角度,試圖去建構一個合理的正義狀態
或許太打高空了,所以被口委高玉泉老師批評
於是口試的過程中,其實我反覆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失守
彷彿跟當年所學的答辯方式,還是有些落差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比完賽,就發現自己其實不想走實務
律師跟教授的工作很不同,出於實務跟學術本質上的不同
回想起來,打辯論的那幾年
我學到的最常用到也是最實用的抗辯方式就是[If so…]
先假設對手論點為真
然後再思考若真如此,是否產生邏輯上的謬誤?
若有,則該錯誤將成為我方最強大的武器
若無,才需要再想是否有容許例外的可能性
已經是個次等且難以舉證的防禦了
然而,做研究的這幾年
在整個過程中我最享受但也最為其所苦的論證方法就是[Why not…]
假設基於某種價值,某個推論為真
再透過提出相反情境或對立價值
反思原本的論述是否以偏概全或產生過於理想化的瑕疵?
絕大部分無法完美,但難的是:若有,如何修正?
簡而言之,前者的方法論是消極的,而後者是積極的
因為前者強調摧毀對手,而後者著重自我補強
不過,這當然不是絕對,因為辯論時
自己不可能不用提出任何積極論點或是採取主動攻擊的立場
而做研究的過程中,也不可能避而不談所有既成的理論
甚至適時檢討前人想法
但這些又是更細緻的部分了,也不是我想特別討論的
李老師說他的核心價值是平等(Equality)
他認為平等是所有正義的理由
平等是所有人權保障的基礎
這是一個法律與道德的層次,是一個標準
鄧老師認為核心價值是真實的理性(Reason)
這就很哲學了,因為區分真實與虛偽的差別
他覺得欠缺理性是平等是假平等
欠缺理性的正義是假正義
想當然爾,非出於理性的人權保障是假的保障
我以前以為的是正義(Justice)
但後來發現認為正義是以平等為基礎的結果
我後來以為的是生存(Life)
但事後又覺得生存的價值取決於自由(Freedom)
我後來以為是和平(Peace)
但後來又覺得和平只是健康(Health)的客觀狀態
所以我又反覆地思考了老師們的想法
於是我現在也定調自己的核心價值是「平等」
平等的方法論是理性,平等的狀態才是正義
至於生存、自由、健康,甚至所謂民主
都不過是平等原則下支配的客體
終極目標是真實的愛、寬容,以致於和平、幸福
而這是JELPH這個假姓氏的字首來源
這些日子,台灣,或世界都發生很多事
有些事情,就算沒有親身經歷
也能憑同理心去體會、用邏輯去價值判斷
所以不要說不知道不覺得不明白
在我看來,只有不過問不思考不在乎
最怕有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的錯,犯了或許能被原諒
但要受害者在缺乏認知真相前
說不會介意是騙人的,無非緣木求魚
某件事上,我的一生,就這樣改變了
嫌疑人,又怎能還總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呢?
這讓我想到前陣子看的《末日之戰》【World War Z】
導演是Marc Forster,主角是Brad Pitt跟Mireille Enos
末日,可能就是從一個令人局促不安的消息開始
乍看之下彷彿是虛構的謠言,然後一轉眼就爆發了
無法記取第十人教訓的都將來不及準備
我當時很喜歡那部片,因為它的恐怖剛剛好、特效剛剛好
帶點黑色幽默的小說元素,又摻雜了一些對現實世界的反諷
諸如國際政治、跨境遷徙、防疫漏洞、以巴衝突等問題
細節竟也都有交代,對這類型的片來說很難得
從見山不是山到見山又是山
道盡了每個人從很害怕到有點無奈又趨之坦然的心境轉折。
。‧。‧。‧。‧。‧。‧。‧。‧。‧。‧。‧。
《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__by【Tizzy Bac】》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自己的夢
趁著黑暗真正來臨前 把你的手放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才能永遠牢記心中
受過了傷 蹉跎了時光 然後擁抱希望
我知道 這種疼痛沒人想要
我痛過 所以可以大聲宣告
你的痛我明瞭
這世上 有種摧毀導向建造
狠下心 得讓一切步上軌道
偉大 從此可能
有時候 我們站在恐懼面前
要刻意 努力撐住自己向前
然後才會發現
這一切 大都來自習慣退卻
這一切 大都是心裡的謊言
自我不曾消滅
我們都置身改變裡 無法視而不見
該是時候睜開雙眼 看清楚這世界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自己的夢
趁著黑暗真正來臨前 把你的手放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才能永遠牢記心中
受過了傷 蹉跎了時光 然後學會堅強
現實中有人麻木早已沉沒
如果我還能維持心中的火
這是因為我們 能感到疼痛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心不陷落
趁著黑暗全面來襲前 閉上眼不要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不會超過你所能承受
忍著眼淚 穿越過傷悲 才又向前一點
不會輕易白費 曾經留下的淚
學著更多體會 擁抱再多一些
20130718:國際法學生論壇
這是我第一次發表自己的文章,對外人
雖然不是正式的,但是個獲益良多的過程
評論人是中研院的吳全峰老師
發表的是「從國際人權法論以健康權保障為基礎之公共衛生」
那是我學位論文中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論點
所以我把它當作一場口試前的預演
比起數月前的論文發表,已經補充跟修正了很多
但經過吳老師的提點,更重新釐清了一些想法
當時我忽略的,或許是沒注意到,或許是刻意的
這場論壇讓我瞭解到可能可以解決的可行方法
20130723:學位論文口試
題目改過了,更符合研究動機裡提出的問題
新的題目的「從國際人權法論『健康權』與『公共衛生』間之連結」
The Nexus between the Right to Health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演練過幾次,最後的表現我自己還挺滿意
雖然在問答的過程中,我一度險些失控
因為理念不同,那是基本價值選擇的不一樣
於是有些爭辯,不過還算是平和落幕
縱然最後的成績不如自己預期,可能真的期待太高了
不過終於還算是大功告成了,論文這檔事
不置可否地,這兩天我都是抱持著一種重裝上陣的心情
外在一派輕鬆下,其實態度是焦慮且正襟危坐的
很期待畢業,形式上的國考結束並未妨礙我的一鼓作氣
快速地修正完論文原本的闕漏,然後想法辦取得離校首肯
父親節當天去找鄧衍森老師簽最後一張單子
第一次這麼輕鬆地聊天,關於很多想法上的交流
對於修改後的論文,老師其實沒空看,只是聽我口頭報告而已
最後他問我自己滿不滿意,我說最後這個版本我很滿意
因為直到最後,我終於解答了自己心中原本的那個疑問
事實上,聊天的過程讓我收穫更豐富
老師不斷地向我強調核心價值的重要性
跟李念祖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因為前一天去家教的時候
餐桌上跟老師閒聊了一會兒,突然豁然開朗了很多道理
更興奮的是發現自己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
而那是我經常想表達卻無法說清楚的
真是太有趣了,彷彿是上天派來提醒我莫忘初衷的
但經過這麼長一段寫論文的時間,我真實深刻感受到
蒐集文獻知識跟針對現象提出假設很有趣
但整理想法、定義概念,甚至進一步建構理論是困頓的
難怪人家說做學術的人是寂寞且需要勇氣的
雖然我的論文盡是討論著健康如何如何
但其實我自己卻不是個健康的人
為了完成論文,也為了它變得更不健康
但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更想要知道其他跟健康有關的事
從自己專業的角度,試圖去建構一個合理的正義狀態
或許太打高空了,所以被口委高玉泉老師批評
於是口試的過程中,其實我反覆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失守
彷彿跟當年所學的答辯方式,還是有些落差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比完賽,就發現自己其實不想走實務
律師跟教授的工作很不同,出於實務跟學術本質上的不同
回想起來,打辯論的那幾年
我學到的最常用到也是最實用的抗辯方式就是[If so…]
先假設對手論點為真
然後再思考若真如此,是否產生邏輯上的謬誤?
若有,則該錯誤將成為我方最強大的武器
若無,才需要再想是否有容許例外的可能性
已經是個次等且難以舉證的防禦了
然而,做研究的這幾年
在整個過程中我最享受但也最為其所苦的論證方法就是[Why not…]
假設基於某種價值,某個推論為真
再透過提出相反情境或對立價值
反思原本的論述是否以偏概全或產生過於理想化的瑕疵?
絕大部分無法完美,但難的是:若有,如何修正?
簡而言之,前者的方法論是消極的,而後者是積極的
因為前者強調摧毀對手,而後者著重自我補強
不過,這當然不是絕對,因為辯論時
自己不可能不用提出任何積極論點或是採取主動攻擊的立場
而做研究的過程中,也不可能避而不談所有既成的理論
甚至適時檢討前人想法
但這些又是更細緻的部分了,也不是我想特別討論的
李老師說他的核心價值是平等(Equality)
他認為平等是所有正義的理由
平等是所有人權保障的基礎
這是一個法律與道德的層次,是一個標準
鄧老師認為核心價值是真實的理性(Reason)
這就很哲學了,因為區分真實與虛偽的差別
他覺得欠缺理性是平等是假平等
欠缺理性的正義是假正義
想當然爾,非出於理性的人權保障是假的保障
我以前以為的是正義(Justice)
但後來發現認為正義是以平等為基礎的結果
我後來以為的是生存(Life)
但事後又覺得生存的價值取決於自由(Freedom)
我後來以為是和平(Peace)
但後來又覺得和平只是健康(Health)的客觀狀態
所以我又反覆地思考了老師們的想法
於是我現在也定調自己的核心價值是「平等」
平等的方法論是理性,平等的狀態才是正義
至於生存、自由、健康,甚至所謂民主
都不過是平等原則下支配的客體
終極目標是真實的愛、寬容,以致於和平、幸福
而這是JELPH這個假姓氏的字首來源
這些日子,台灣,或世界都發生很多事
有些事情,就算沒有親身經歷
也能憑同理心去體會、用邏輯去價值判斷
所以不要說不知道不覺得不明白
在我看來,只有不過問不思考不在乎
最怕有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的錯,犯了或許能被原諒
但要受害者在缺乏認知真相前
說不會介意是騙人的,無非緣木求魚
某件事上,我的一生,就這樣改變了
嫌疑人,又怎能還總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呢?
這讓我想到前陣子看的《末日之戰》【World War Z】
導演是Marc Forster,主角是Brad Pitt跟Mireille Enos
末日,可能就是從一個令人局促不安的消息開始
乍看之下彷彿是虛構的謠言,然後一轉眼就爆發了
無法記取第十人教訓的都將來不及準備
我當時很喜歡那部片,因為它的恐怖剛剛好、特效剛剛好
帶點黑色幽默的小說元素,又摻雜了一些對現實世界的反諷
諸如國際政治、跨境遷徙、防疫漏洞、以巴衝突等問題
細節竟也都有交代,對這類型的片來說很難得
從見山不是山到見山又是山
道盡了每個人從很害怕到有點無奈又趨之坦然的心境轉折。
。‧。‧。‧。‧。‧。‧。‧。‧。‧。‧。‧。
《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__by【Tizzy Bac】》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自己的夢
趁著黑暗真正來臨前 把你的手放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才能永遠牢記心中
受過了傷 蹉跎了時光 然後擁抱希望
我知道 這種疼痛沒人想要
我痛過 所以可以大聲宣告
你的痛我明瞭
這世上 有種摧毀導向建造
狠下心 得讓一切步上軌道
偉大 從此可能
有時候 我們站在恐懼面前
要刻意 努力撐住自己向前
然後才會發現
這一切 大都來自習慣退卻
這一切 大都是心裡的謊言
自我不曾消滅
我們都置身改變裡 無法視而不見
該是時候睜開雙眼 看清楚這世界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自己的夢
趁著黑暗真正來臨前 把你的手放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才能永遠牢記心中
受過了傷 蹉跎了時光 然後學會堅強
現實中有人麻木早已沉沒
如果我還能維持心中的火
這是因為我們 能感到疼痛
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才能保護心不陷落
趁著黑暗全面來襲前 閉上眼不要看
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不會超過你所能承受
忍著眼淚 穿越過傷悲 才又向前一點
不會輕易白費 曾經留下的淚
學著更多體會 擁抱再多一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