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電影院看這部片,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對於滿心歡喜的心得,卻是有認識故意
「你無法擁有五億個朋友,卻沒有半個敵人。」
一句廣告詞,鋪陳整部戲的軸心!
對於任何真實發生的天才,總是大呼驚奇

FACEBOOK是個集大成之創新
交友或社群網站從來都不是新發明
自從有了網路,人們就開始學習在螢幕前生活
手掌不離滑鼠,焦距鎖定01光點
走出門外,所有的行程都將被預先規劃好

一絲線索,就能在人海中發掘出秘密
一個按鈕,就可以在向全世界發佈消息
造訪值得推薦的事物,就點下[Share]
任何喜歡的消息,慣性地[Like]一下
任何想要認識的人,就忍不住[Poke]一下

失而復得、他鄉遇故知,只是基本功能
但是在這個知識和資訊都大爆炸的時代中
加速訊息分享、媒體傳播的速度
加倍拉近了地球村裡,每個人的距離
這些才是臉書最了不起的地方!

※※※※※

*  The Social Network  *
導演:David Fincher
編劇:Aaron Sorkin(劇本)、Ben Mezrich(原著)
演員: Jesse Eisenberg、Andrew Garfield 、Justin Timberlake

《簡介》
本片改編自班梅立克的小說 ~
『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
描述2003年的某夜,
就讀哈佛的電腦程式鬼才馬克佐克柏因為求歡被拒,
憤而在宿舍創立了一個Facebook的傳奇故事。

當時沒人會料到,這個網站知名度會一路從哈佛校園延燒到全世界,
不過六年的時間,Facebook全球會員人數已超過五億人口,
徹底改寫社群網站的世界記錄。

當年被視為宅男怪咖的佐克柏,
雖然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但他成功的背後,卻交織著背叛與權力的秘辛和鬥爭,
而Facebook的隱私爭議和龐大商機,
更讓他四處樹敵掀起更多風暴。

《影評》
起初,聽到大衛芬奇導演要拍攝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的故事,
很多影評家表示並不看好。

一:
又要看一個痞子把馬子失敗之後,導致他成了商業鉅子的故事。
之前看馬丁史柯西斯的《神鬼玩家》(Aviator),
不就是拍一個痞子把馬子,最後成了瘋子的類似體裁?
觀眾對於痞子變商業鉅子的興趣有多少?
他的人生真的能夠帶給我們多少啟發?

二:
臉書發展至今才幾年,傳記電影的主題對象要夠傳奇才夠有共鳴度。
並不討厭Mark Zuckerberg,也認為他故事應該很酷,
只是覺得這角色離現代太近了,
而傳奇需要時間沉澱發酵,才能散發美化神話距離。
結果,錯了。

《社群網戰》挖鑿的是創業家的自私/自尊/自傲的價值,
原來成為創業家之前的渾球模樣是這般光怪陸離。
馬克祖克柏之所以設立臉書的原因,
竟然是和念布朗大學的女友起口角分手,導致他想在網路罵臭女友,
再把女友照片和其他各館同學照片比一比,
辦場線上選美PK賽,看誰比較火辣。

這就是臉書創辦起點,極度腦殘及充滿雄性傲慢的觀點。
馬克祖克柏此舉違反哈佛大學的通訊隱私規章,
學校對他處分時,他卻以桀驁不馴的態度從容應答,
甚至自信地認為他應該獲得表揚。
因為校方設的防火牆,
都比不上他一晚半醉半醒之下還能寫程式突破重重關卡的能耐。

影片至此充滿一種超現實的荒謬樂趣,
觀眾總是樂見保守體系遇上左派份子突圍奇襲,
馬克祖克柏代表觀眾的反體制期待。
而我們也總是,迫不及待想給予世界一場巨大撞擊。

閱讀《社群網戰》的趣味,在於解構馬克祖克柏的自大命題。
開場那段他與女友針鋒相對的過程令人咋舌,
短短幾分鐘內就讓我們見識到馬克可以「一心二用」,
同時討論兩件事情。
他的對話方程式就像演算一樣,能夠拆解後重組。
但是,
常人根本無法摸清楚和他對話中何時才是逗點,哪裡才是句點。

馬克個性的「難以揣摩」,
埋下了日後好友兼草創期財務長艾德華多的疑慮。
艾德華多曾說:
「我認為我是馬克的好友,但我不知道馬克想的是否和我一樣。」

而馬克的特立獨行讓他的人生提早開啟傳奇大門,
有誰能夠抗拒數億元的買賣?
錢對於馬克而言,
竟然並不是最重要的事(他富裕家境,其實根本不缺錢),
如此左派的靈魂令人著迷,使我們充滿憧憬。

馬克拒絕多起收購機會,他視臉書如同骨肉血親,
要好好看護,不急著賣廣告、置入性行銷,
只想專心致力網站的獨特性與親民風采。
在當今資本主義導向、異業結盟盛行之時,
更突顯馬克的決定出人意表,對那些急功近利者猶如當頭棒喝。

電影還沒正式上映時,外界就解讀這部片諷刺馬克的乖舛個性,
導演大衛芬奇把充滿反骨個性的馬克貼上了背叛朋友標籤。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認為大衛芬奇將馬克妖魔化了。
大衛芬奇很明確地解釋馬克祖克柏這個人,一層層地解構。
多面向地把《社群網戰》的主題慢慢地展開來,
除了討論馬克那高傲的自尊與渾球畫上等號的可能性之外,
片尾法庭女助理對他說的那句:
「你不是個渾球,你只是很努力地想要成為渾球」猶如警世金句。

更透過馬克說話的節奏、思維,讓觀眾更清楚馬克的處世哲學。
以及,讓我們體驗、見證,馬克是這樣重新書寫網路世代。
更用一場比爾蓋茲到校演講,做為對照兩位數位時代巨人的身影。
台上是改變數位歷史起點的當代巨擘,
台下則是重整網路、隱私、溝通界面的新寵兒。

另外,影片交插兩段馬克的官司,
一則是和出走的財務長艾德華多的官司,
另一段則是火藥味比較濃厚的,
Winklevoss兄弟告馬克剽竊他們的交誼網站概念。

《社群網戰》這兩起官司,
成為主導整部影片節奏及略帶懸疑風格的元素。倒敘與插敘並具,
讓觀眾好奇馬克與艾德華多為何交惡,起點在哪?
怎會一下子從好朋友翻臉變仇人?最後如何了呢?
熟悉臉書發展史的人,
都知道最後兩個人「重修舊好」了,但這段友情是否變質呢?
電影給的預設立場是比較溫情的,
會使觀眾相信,馬克真心把艾德華多視為創業伙伴、好友。
儘管最終官司落幕和解金高得嚇人,據悉是六億美金的股票。

而馬克與自視甚高的貴族名門Winklevoss兄弟與馬克的官司爭論,
只讓這對貴族兄弟變成丑角
(觀眾多半站在弱勢的一方,看到貴族被整總會有莫名快感),
大衛芬奇刻意把這段攻防戰拍得荒謬十足。

更妙的是,影片上映時,
真實生活中的Winklevoss兄弟反而願意受訪,
消費他們人生中,與臉書唯一沾上邊的輝煌歷史,神氣得很。
影片結尾打上Winklevoss兄弟後續發展,最後拿了奧運第六名,
我真心認為大衛芬奇對這對兄弟沒使過好眼色,
一直是以消遣他們的角度開玩笑。
當然,也可以說這對兄弟代表美國出賽奧運,
拿下第六名是很光榮的事。

影集《白宮風雲》編劇艾倫索金為該片執筆劇本,
大幅更動了原著小說~
《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的時序,
讓整部片不是一部流水帳,
或是一部純粹滿足觀眾闚奇八卦慾的名人紀錄片。

艾倫索金與導演大衛芬奇把這段網路知名歷史,
改以推理片般地交織重整。
配上Trent Reznor與 Atticus Ross譜寫的環境電子聲響,
完美地疊在這部以「數位」、「虛擬」為音韻的題材上,
冷冽地吻合應有的冷靜與孤獨,
反而沒有用人聲歌曲來點亮影片High點,

大衛芬奇慧眼識英雄地找來「九吋釘」的首腦人物-
Trent Reznor為影片配樂做嫁,就知道這影片的音樂野心異常巨大。
特別是開場那段馬克羞憤回宿舍時的橋段,
明明可以配輕鬆愉快的歌曲燃起他的大學夜醉生活,
大衛芬奇與Trent Reznor與 Atticus Ross竟反其道而行。
「Hand Covers Bruise」一曲隱約刻畫著莫名不安感,
電子合成器的奏鳴與鍵音起落譜成年度最詭異的一首甜美樂音,
也暗示了大衛芬奇對這題材的膽識,
他有辦法拍出一部別開生面的傳記電影。

果然,一如預期地,
把臉書創辦人馬克創造成是位期待愛情的憤世嫉俗的怪宅男,
令人莞爾,也書寫著讓觀眾能理解馬克的寂寞,令人感傷。
原來,創造全世界網友共同溝通的人,
也會期待按下Refresh/F5的那一刻~妳是不是已經把我加入好友?

※※※※※

只能說,我自己對Facebook的偏執與忠誠度
已經一點也不亞於對Microsoft的強迫症
更不會輸給我對Google的崇拜跟依賴的程度
所以,若是拍了Sergey Brin跟Lawrence Page的傳記電影
或是Bill Gates和Paul Allen創辦微軟的故事
我可能也是會很買帳的~呵!

(Lik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