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我這學期上〔歷史--探索台灣〕,所撰寫的一份報告,我覺得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所以就放上來了...

---------------------------------------------------------------------------------------

題目:我對國家教育改革的看法──從記錄片『魔鏡』看社會現象

  『教育改革』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名詞,對於自恃時髦的主張者來說,它是最動聽的口號;在開放多元的現代
社會裡,每個人都很熱切地談論它,上至政府官員、國內外學者,下至平民百姓,無論老師、家長、學生無不津
津樂道著有關它的未來的走向或帶來的影響;假如有一個人無法坦然地接受它,將可能被視為落伍退步、守舊老
成的反對者;但事實上,咱們社會上存在的教育問題很複雜,其解決之道似乎很難獲得共識,是否真如當今改革
者所不斷主張的「西化」或「歐化」,即可解決那些棘手的難題。

  在過去的教育體制下,就社會層面來說,傳統升學主義觀念根生蒂固,五六零年代的成人被灌輸的觀念普遍
是自古以來的「科舉制度」,結果是導致一直以來存在的「升學領導教學、考試領導學習」、「跨區就讀明星學
校的迷思」、「智育決定孩子品行的標準」以及「重視普通教育、看貶技職教育」等現象。對我而言,這些古怪
的思考模式都讓我很無法理解的,讓我相當不予置評卻又不置可否,那是他們的年代,所以我體諒他們目光如豆
的苦衷;但其實坦白說,我承認自己也有受到那些俗不可耐的刻板印象的影響,有時也會不經意地輕視某些人,
低估某些人的成就,然而,當我到外地唸書,脫離中等教育,視野變寬變廣,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也結
識了形形色色的朋友,才深覺自己猶如井底之蛙,小覷了週遭環境以外的人們是如何以他們更強大的潛力創造利
基,一步一腳印而成功的例子使我更加堅定地相信,高學歷不是一切,成就更不是光憑學生時代是不是資優生就
能確定的。

  我也曾經受過傳統教育思想的荼毒,從小家人就希望我當一個醫生,多麼德高望重的職業,但當我高中時,
自然科成績的表現令爸媽非常難堪之後,費盡一番唇舌,他們終於讓轉組到社會組,但絕對不是因為看重我的興
趣於此,而是因為他們發現,好像當個律師或法官也不錯,完全無視我對外語學習的喜好;於是我汲汲營營,終
於躋身於國立大學的法律系學生之列,以報答他們放棄強迫我算重力加速度與背誦化學元素表所受之苦。國中時
,為了考上台北市前三志願,不分晝夜賣命的苦讀,真的到了懸樑刺股、鑿壁取光的地步,直到升學路上的第一
關──推薦甄選入學,慘遭滑鐵盧,才讓爸媽痛定思痛,相信他們的兒子並非是「天才」的那一群,但他們解決
的方法,並非放牛吃草,而是讓我參加傳說中的補習教育,事實上在那之前,我除了兒童美語或為了想學電腦,
還沒有正式接觸過補習班;更令我料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利用關係“幫” 我轉進學校裡的前三志願班,所幸
高中聯考放榜時,我不負眾望擠上了前三志願的末位,還算不致跌他二老的股,浪費他們的血汗錢(至少他們總
是這樣威嚇我)。

  經過一連串的教改政策,與我最有切身關係的,諸如取消大學聯考,取而之的是多元入學方案,雖然遭人譏
評為「多錢入學方案」,但我算是政策底下的受利益者。高三才轉進社會組的我,其實史地並十分優秀,不諱言
我總是靠語文的科目拉高成績,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學力測驗成績公佈,因為我的策略應用得當,不僅國、英文維
持貫有的水準,連其他科目也有不錯的表現,由於知道自己不適合類似聯考制度的指定考科考試,所以我卯足了
勁全力衝刺申請入學,確立擁有優勢的目標,然後依興趣準備的書面資料和面試自然不是枯燥乏味的難事,最後
順利地擠進了申請入學的窄門,雖說帶點運氣的成分,但其實自我弄懂多元入學的複雜情況時,就決定要利用申
請入學的方式進入理想的學府。

  舉了兩個自身遇上的例子,只是想闡明一件事情,當大家極力躂伐政府每項教育政策時,其實仔細想想,如
果提早立定方向、做足準備工作,因應迎面而來的新制度,其實更多元、更豐富的學習方式,升學途徑,應該係
九好一壞;也許有時政府改革的速度太急促,尚未十分貼切台灣社會的民情,但基於良善的出發點,我想世界上
沒有政府希望打壓人民求學意願及接受教育的機會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自由化」和「教育民主化」的呼聲越響亮,如果還有人僅是一味地唱衰教育改革,
迷信補習教育、抑制子女的興趣取向、堅持學歷即能力,加上大眾傳播媒介過分渲染社會病態面,使得居住的環
境成為自私、混亂、暴力、急功好利、金錢至上、特權橫行的社會,結果係由社會輿論引導教育制度的走向,不
僅已扭曲了原本教改的美意,更甚者,有定型後代價值觀之虞,將使台灣的教育制度困於「改革者大聲疾呼、反
對者固執抗議」的無限迴圈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