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worst part is: people laughed.”
它(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主持人對亞裔、猶太小男孩開了個玩笑),既然能成為笑話,也成功地逗得全場哄堂大笑,就表示有問題的不是這Chris Rock,而是全美國這個社會,而他也識趣地知道這個笑話是個偏見,會惹到「某些人」生氣。
顯然這類型的梗,都會被其他「大部分」的人視為「幽默」,然後就會覺得「某些人」either太脆弱(聽說現在用「玻璃心」會被認為是再現父權思想)or太激進(被認為是小題大作了);這點台灣人應該也很熟悉,所以就不用多舉例了。
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的是,究竟是「被偏見的人」造就了「偏見」本身,還是「有偏見」的人造就了「偏見」與「被偏見的人」?在什麼時間點、由何人去說、對象是誰、在什麼場合、什麼權力關係中,則這個偏見就能是玩笑?反之,它就只是值得被生氣、被反抗的偏見呢?
同樣的情況,又豈只是種族、國籍、族裔的問題,「性/別」的代表性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甚至以偏概全的代表性(misrepresentation),更是嚴重的問題,但好像又更不被當一回事了。
總之(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所見所聞),彷彿Asian就是supposed to behave quietly, politely and tolerantly,而gay Asian更是expected to be a passive and obedient,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歷史,那一些人,造就出的什麼樣的一個世界?
就友人研究中國思想的角度來看這一件事,他覺得中國思想本身從不教你「研究自己、了解自己」,都是教你「要如何做」;在這個思想脈絡底下,永遠都是服從大環境、服從「整體秩序」,雖然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否貼近偏見與歧視等現象,但好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在作用著。
似乎是、的確是(好不精確),我之前讀過另一個說法是:因為西方思想始於抽象的形而上學,而中國思想更多是實用(pragmatic)的生活哲學,也因此更多強調人與物、與他者、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關係,而忽略了個人自身的存在與自主。感覺推論到底結論會是一致的,
或許這就是Kant的transcendence與Deleuze的immanence的差異。所以前者看平等,是出於對「人性尊嚴」的崇敬(高於來自客觀世界的經驗),這種心境更多的是理解成「不以物傷性」;而後者則會說出…there are (no human rights but) life rights (1996).如此務實(但很解)的話。
再看到自己以前寫下的:「再怎麼友善融洽的環境,背地裡各懷鬼胎、暗藏玄機。」雖然當時到底是在描述什麼,完全想不起來,但似乎很能適用在很多時候、很多場景...朋友回應,「當思想化作語言及文字就跟原來不一樣了,加上不同背景的腦袋解讀,往往會變形的更嚴重。」畢竟「作者已死」。
另一個朋友說:「雖然這是事實,不過與其去覺人詐,檢視自己當下的動機、善護當下的心念,不僅比較容易、較少臆度,也比較長遠;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言,這世界終究只是屬於自己的。」不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時空斷層感。
當我讀到Peace is more than the absence of violence (Johan Galtung, 1996); it is the presence of justice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55).這句話時,就讓我想到另一句經典的Health is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it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WHO Constitution, Preamble).
立馬就想照樣照句地思考著,或許Diversity is not just the absence of identity; 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any kind and coexistence of every singularity without a judgment.
總歸一句,每次難得滑臉書,看到很多令人忿忿不平的消息時,都會真心覺得應該要多一些heterophobia(恐異症)跟misandry(厭男症)存在,這個世界會更美好(這是什麼鬼結論~菸!)
[番外篇:心情小語]
看到自己兩年前分享了Rihanna的Right Now這首歌
不過七百多個日子,回想,卻也困難,當時為了什麼能那樣輕鬆唱著:
But we young right now,
We got right now,
So we get up right now,
‘Cause all we get is right now...
曾幾何時,right now都變得迫不及待、略顯侈奢了?
生活的步調越慢、日子越長,時間卻越短,矛盾嗎?
一轉眼、一回頭,都是一刻鐘,歲月既浪漫又浪費
恬靜地如此波濤洶湧,糾結地彷彿處之泰然,抓把時光
跟自己繾綣,望著鏡面中的他者,仰著頭續唱:
Tomorrow’s way too far away,
And we can’t get back yesterday...
它(奧斯卡頒獎典禮中,主持人對亞裔、猶太小男孩開了個玩笑),既然能成為笑話,也成功地逗得全場哄堂大笑,就表示有問題的不是這Chris Rock,而是全美國這個社會,而他也識趣地知道這個笑話是個偏見,會惹到「某些人」生氣。
顯然這類型的梗,都會被其他「大部分」的人視為「幽默」,然後就會覺得「某些人」either太脆弱(聽說現在用「玻璃心」會被認為是再現父權思想)or太激進(被認為是小題大作了);這點台灣人應該也很熟悉,所以就不用多舉例了。
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的是,究竟是「被偏見的人」造就了「偏見」本身,還是「有偏見」的人造就了「偏見」與「被偏見的人」?在什麼時間點、由何人去說、對象是誰、在什麼場合、什麼權力關係中,則這個偏見就能是玩笑?反之,它就只是值得被生氣、被反抗的偏見呢?
同樣的情況,又豈只是種族、國籍、族裔的問題,「性/別」的代表性不足(underrepresentation),甚至以偏概全的代表性(misrepresentation),更是嚴重的問題,但好像又更不被當一回事了。
總之(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所見所聞),彷彿Asian就是supposed to behave quietly, politely and tolerantly,而gay Asian更是expected to be a passive and obedient,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歷史,那一些人,造就出的什麼樣的一個世界?
就友人研究中國思想的角度來看這一件事,他覺得中國思想本身從不教你「研究自己、了解自己」,都是教你「要如何做」;在這個思想脈絡底下,永遠都是服從大環境、服從「整體秩序」,雖然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否貼近偏見與歧視等現象,但好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在作用著。
似乎是、的確是(好不精確),我之前讀過另一個說法是:因為西方思想始於抽象的形而上學,而中國思想更多是實用(pragmatic)的生活哲學,也因此更多強調人與物、與他者、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關係,而忽略了個人自身的存在與自主。感覺推論到底結論會是一致的,
或許這就是Kant的transcendence與Deleuze的immanence的差異。所以前者看平等,是出於對「人性尊嚴」的崇敬(高於來自客觀世界的經驗),這種心境更多的是理解成「不以物傷性」;而後者則會說出…there are (no human rights but) life rights (1996).如此務實(但很解)的話。
再看到自己以前寫下的:「再怎麼友善融洽的環境,背地裡各懷鬼胎、暗藏玄機。」雖然當時到底是在描述什麼,完全想不起來,但似乎很能適用在很多時候、很多場景...朋友回應,「當思想化作語言及文字就跟原來不一樣了,加上不同背景的腦袋解讀,往往會變形的更嚴重。」畢竟「作者已死」。
另一個朋友說:「雖然這是事實,不過與其去覺人詐,檢視自己當下的動機、善護當下的心念,不僅比較容易、較少臆度,也比較長遠;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如楊絳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言,這世界終究只是屬於自己的。」不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時空斷層感。
當我讀到Peace is more than the absence of violence (Johan Galtung, 1996); it is the presence of justice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55).這句話時,就讓我想到另一句經典的Health is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it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WHO Constitution, Preamble).
立馬就想照樣照句地思考著,或許Diversity is not just the absence of identity; 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any kind and coexistence of every singularity without a judgment.
總歸一句,每次難得滑臉書,看到很多令人忿忿不平的消息時,都會真心覺得應該要多一些heterophobia(恐異症)跟misandry(厭男症)存在,這個世界會更美好(這是什麼鬼結論~菸!)
[番外篇:心情小語]
看到自己兩年前分享了Rihanna的Right Now這首歌
不過七百多個日子,回想,卻也困難,當時為了什麼能那樣輕鬆唱著:
But we young right now,
We got right now,
So we get up right now,
‘Cause all we get is right now...
曾幾何時,right now都變得迫不及待、略顯侈奢了?
生活的步調越慢、日子越長,時間卻越短,矛盾嗎?
一轉眼、一回頭,都是一刻鐘,歲月既浪漫又浪費
恬靜地如此波濤洶湧,糾結地彷彿處之泰然,抓把時光
跟自己繾綣,望著鏡面中的他者,仰著頭續唱:
Tomorrow’s way too far away,
And we can’t get back yesterday...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