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於在七月廿二日,這天,我終結了這本書[THE MARRIED MAN],它花了我將近三個禮拜的時間,傾心投注在這一個完整無暇疵的故事,無論是在睡前、通勤時、任何閒暇的時候。

  它的結局令我痛苦且難以承受,好幾個情節,我即使是在車上讀到,也顧不了旁人的眼光,暗自竊笑或是潸然落淚\,隨著高潮迭起,我也歡欣鼓舞,也哀慟昏蹶。

  愛情的主角是奧斯登與居里安,然而故事裡牽涉到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人物卻很多,不過這一次難得的是我居然全部都記得起來;這就是作者很厲害的地方,描述客觀的事實卻充滿想像的空間,把細節交代得清清楚楚,於是我印象深刻且歷歷在目,彷彿自己也走了那麼一回扣人心弦的遭遇。

  故事起於兩人的邂逅,一個已婚男人與一個中年男子的愛情萌芽,很滑稽卻很自然,我相信那不是不可能的事,太多的情愫來自於自身的不瞭解,但總在盡情享受之後,才驚覺那才是自己所要的 也是原該屬於自己的真性情。

  故事終於居里安的死亡及奧斯登的遺忘。愛滋病是如此的無藥可救,再青春天真的人遇上了都只有死路一條,如同紀大偉(附註一)在書中的導讀提及「書末悲劇讓我措手不及。雖然在理性上我知道該發生的事終究會發生,但在感情上我沒辦法接受。」於我有同感的是,明明輕易地都能猜測出居里安肯定會死於非命,作者也毫無刻意想粉飾太平的意思,不過在這麼緊湊的人生中,他還是英年早逝了。讓人不勝唏噓,我甚至哭了起來,因為那實在太令人難過了,我不是奧斯登,卻感受得到那般刺骨的痛。

  我自己也愛男人,我明白奧斯登那般渴望浪漫愛情的憧憬,也了解那斑安穩不下來,隨時想偷腥的壞習慣;靠在厚實臂膀上的幸福也的確令人悸動且羨慕,但悲劇的發生卻讓他防不勝防,也使他徹底崩潰。我想我無法像他如此勇敢,對自己的愛侶不離不棄;又若是情人死去,我肯定忘懷不了,無法捨棄共同的記憶,連一點點也不留下,好讓自己自作聰明地以為如此便能解脫,便可以回到當初的自己,但事實證明了不行,他仍然活在自責的壓力底下所承受的折磨與不堪。

  我自己也自稱是雙性戀,我懂居里安的作法是如何迫切地想保護自己,以防止人們胡亂貼上的標籤,以增加自己的可看性及未知感,這麼獨特的身份也能加深他人的印象,卻不致過於挑釁世俗傳統的底線;徒加在身上的安全網,再怎麼不正常也足以遮掩自己的自卑,但最後最是脆弱的他仍然卸下了不可一世的驕傲,在死前的一刻,他甚至克制不了便意,而拉了滿身的屎。強加的自尊心,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一切都白搭,唯一能堅持下去的,只剩下對情人的依賴,也只得利用愛情的滋潤與溫順來取代所有沒用的藥罐子。

  這本書,我是在今年寒假的國際書展買下的,最初我不明白書名傳達的意義,它不夠完整。但封面的插圖及作者的介紹卻緊緊吸引著我的目光,告訴我非看這本書不可,時至今日,半年後我才將它拾起而細細品味,得到了無比的震憾,我以身為同志的身份推薦給身邊的人閱\讀,由這本書開始,真的可以看見同性戀內心深處的眷戀與渴慕,那不是標新立異而已,更不是一種文明病,而是正視自己、重整建構虛弱空盪的心靈,多麼期待冀望於異性戀般自由自在的愛情,我從此處得到我最需要的身份認同...

----------------------------------------------------

【作者簡介】

  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1940年出生,美國當代知名作家,曾任教於美國多所知名大學,如耶魯、約翰霍普金斯、哥倫比亞、紐約大學、布朗大學、紐約人文學院等,目前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1983年獲古根漢研究基金及美國國家藝術學院文學獎。1993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法國藝文騎士獎,同時並以《惹內傳》獲得美國國家評論書卷獎。著有《男孩故事》、《美麗的空屋》、《離別交響曲》、《惹內傳》、《普魯斯特》等。

【內容簡介】

 奧斯汀‧史密斯,住在巴黎的美籍古傢具研究學者,年近50,缺乏愛情,隨波逐流地生活著。一天在健身房裡,他遇到了朱立安,法國建築師,29歲,已婚。出人意料地,這段邂逅發展成一段異乎尋常的濃密感情。

  剛開始這對戀人之間唯一的障礙是來自文化、年齡與性情等容易克服的差異性,這些差異甚至製造不少笑料。但不久,過去的陰影開始籠罩他們。為了留住即將消逝的生命與幸福時刻,他們不顧一切拼命四處尋找良方,從入夜的威尼斯廣場到豔陽高照的基威斯特(Key West),到大雪紛飛的蒙特婁和下著細雨的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最後他們來到荒涼炙熱的撒哈拉沙漠,不幸的是,兩人的愛情也在此出現了最終的危機。本書將帶領讀者跟隨著主角們進入難以言喻的情感國度,令人難以忘懷而沈痛,也同時再次展現懷特創作力量的高峰。

【附註一:紀大偉的專文導讀】

  很多讀者聽過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卻因為種種因素(太厚,太難,太貴)而沒讀過這套巨著。消解這一大遺憾的招式不少,如看電影改編或漫畫版;但我建議另一種秘技:改讀乍看之下似乎無關的書,例如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的愛情小說《已婚男人》(The Married Man)。

  誠然,任何書都無法取代《追憶似水年華》,但我建議《已婚男人》並非無地放矢,而至少基於下列理由。一,就主題而言,兩者都執迷於失落的時間,時間的失落;二,就手法而言,兩者都以感官(眼耳鼻舌)牽引記憶;三,就分類而言,兩者都是自傳體小說(只略改人名等等)。《已婚男人》簡直可以說是脫胎於《追憶似水年華》的肋骨,而在不同時空還魂。兩者都窺探了法國上流社會的沙龍生態,兩者都同樣自戀地曝露自己以及身邊人事。小說作者懷特也出版關於普魯斯特的專書,應不是純粹偶然。

  作者艾德蒙.懷特的名聲如雷貫耳,如今他的小說終於和台灣讀者正式見面,可說是相見恨晚。懷特著作等身,是美國最重要的同志作家之一。他生於一九四O年,目前年紀超過六十,在八O年代時就已經身染HIV病毒,但至今仍然活躍文壇,曾為英國布克獎的評審委員,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主持寫作班。該寫作班的師資金光閃閃,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尼.摩里森等人。

  《已婚男人》是懷特最新的小說。書名簡單,卻值得玩味再三。婚姻一方面是自由的:男人的結婚對象不一定是女人;另一方面婚姻也是不自由的:已婚的人就要負責。負責,簡而言之,就是好好照顧另一半;然而,口說容易,執行困難。試想,你願不願意為了照顧你的另一半,而犧牲你的事業?又,你捨不捨得你的另一半為了照顧你,而捐棄她/他的性命?

  絕處逢生,是貫穿全書的基調。小說剛開始時,主人翁奧斯登(顯然是作者懷特的化身)身置絕處:他渴望愛情,可是年紀半百,身體有病,根本是個沒有民意基礎的愛情候選人。孰料,枯\木逢春,奧斯登踏入意外的婚姻,卻也付出了更意外的代價。奧斯登和他的另一半走遍天涯,試圖找個地方安身立命,卻一再受挫,幾乎跌入深淵。「我倆還有明天嗎?」這是書中不斷浮現的問題;此書也再三企圖回答:「是啊,我倆還有明天。」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瑪德蓮蛋糕以及母親的吻是冬夜裡賣火柴女孩的火柴,而《已婚男人》中的寵物以及可蘭經是溺水者緊抓的稻草。在絕望之際,至少可以牽著一條狗,或另一半的手。

  在二千年出版的《已婚男人》奠基於懷特本人在九O年代初的經歷。懷特的小說各自獨立,卻又有關聯。他的上一部小說《再會交響曲》(The Farewell Symphony)即可視為《已婚男人》的前奏。《再會交響曲》也在追憶似水年華:小說敘事者說,在美好舊時光,他和無數同志一樣放浪形骸;未料愛滋出現,再會哀歌響起,故舊逐一離去。根據《再會交響曲》的描述,懷特在青春時代的皮肉生涯固然惹眼,但他當時的寫作志業也值得注意。

  懷特並非一出道就成功\的幸運兒。懷特曾為紐約上班族多年,往往要下班後才有機會寫作,寫作之後,再去酒吧尋歡:他是一根兩頭點火的蠟燭。他在辦公室坐了十餘年,才在三十三歲出版第一部小說;和大多台灣作家相較,懷特真是大器晚成。他在四十歲時出版《慾望城國:美國男同志遊記》(States of Desire: Travels in Gay America),描繪了愛滋出現之前美國大城小鎮的男同志風光,並非只是單純的旅行文學,而具有史書價值。

  懷特最有名的小說在四十三歲時出版:《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從中年人的眼光回顧青春期。這本被懷特自己戲稱為自傳體戀童癖的小說,是美國同志文學經典。雖然此書在一九八二年出版,已在同志人權運動指標石牆事件多年之後,但當時以男同志成長經驗的作品仍很有限,很多讀者依賴《男孩故事》熬過慘綠歲月。懷特的《男孩故事》,《美麗的空屋》(The Beautiful Room is Empty,四十八歲時出版),《再會交響曲》三書一般被視為一套三部曲;雖然此三部曲個人色彩濃厚,但也是美國當代同性戀歷史的縮影。目前也有讀者將《已婚男人》列為此三書的延續,並將三部曲擴大為四部曲。

  普魯斯特和懷特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對比。就時間而言,普魯斯特「零存整付」,在生命終處密集推出多部小說;懷特「分期付款」,以整個寫作生涯慢慢償還一部部作品。如果將懷特幾十年來的小說併成一套,可以視成另一組《追憶似水年華》。就空間而言,普魯斯特深居簡出,而懷特坐立不安。從懷特的自傳性小說以及生命軌跡,可以看出他在法國待了十幾年。去國離鄉,聽起來很浪漫,事實上卻充滿焦慮;從《再會交響曲》和《已婚男人》可以看出,雖然美國人是全世界天之驕子,但是他們在法國的日子也不好過。既然如此,何必想不開,離開美國而去法國承受文化差異的折磨?大抵也是出於文化的焦慮。很多亞洲人有美國夢,而美國作家常有歐洲夢:他們對美國文化的淺薄不滿,改而投奔英法,以為在歐洲可以尋回更豐富的文明。

  姑且不論歐洲夢是不是和美國夢一樣虛妄,很多美國作家在文化流放過程中的確寫出代表作。湊巧其中不乏同志作家;大概因為同志作家在道德至上的美國太苦悶,所以才亡命歐洲吧。其中老前輩應該是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代表作包括《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電影版由妮可基曼主演)和《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也有電影版);妙的是,女同志作家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專愛戲仿詹姆士,她的名作正是《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系列(可惜電影版對於詹姆士的反諷並不明顯)。黑人男同志作家鮑德溫(James Baldwin)以歐陸為背景寫出男同志小說《喬凡尼房間》(Giovanni’s Room);此書在十九五六年出版,遠早於同志運動之前,卻勇敢描寫同志情慾,至今讀來仍然很有勁道。《喬凡尼房間》也是同志文學經典,美國某家著名的同志書店即以此書為名。懷特也身置這些歐洲夢的美國作家之林;懷特的作品在歐洲也負盛名,甚至被法國官方隆重褒揚。

  讀《已婚男人》像是一連串旅程,我和書中主角浪遍天涯。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小說人物親密共處,沒有設防,因此在小說結尾時被驚嚇了二次。驚嚇之一:書末悲劇讓我措手不及。雖然在理性上我知道該發生的事終究會發生,但在感情上我沒辦法接受。驚嚇之二:悲劇之後,書末揭穿有人在婚姻關係中說謊。這回事,雖然在人情上可以理解,但仍然讓人感嘆。書末迴避不了的悲劇,以及可以迴避的謊言,是幾乎把人內部掏空的悲傷。

  《已婚男人》中,奧斯登在瘟疫陰影下,走進威尼斯,左邊是行將就木的舊情人,右邊是年少輕狂的新愛人;這三人三位一體,象徵意味強烈,幾乎向托瑪斯曼的《魂斷威尼斯》致敬。在托瑪斯曼之後,在艾德蒙.懷特之後,我們仍然處於災厄連綿的時代:戰爭,瘟疫,揮之不去。此時閱\讀《已婚男人》的愛情,尤其刻骨銘心。(本文作者 紀大偉(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The Married Man----------
書名:已婚男人(The Married Man)
作者: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
出版:木馬文化(木馬文學2)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初版七刷
ISBN 986-7897-73-0
------------------------------------
已經寫了心得跟內容簡介在新聞台裡 但是因為想寫的東西太多了
結果新聞台放不下(3000字的限制) 於是只好把一部分放在這裡
網路上看到的書評轉錄到這...因為作者實在寫得太好了
讓我很捨不得不將它分享給大家看看 而且自己也想留著做紀念

承接於我在新聞台的文章 以下應該算是(附註二)了吧?!
這篇文章是寫給已經讀過書的人看的 因為舉了很多書中的例子
所以還沒看過書的人 大致上來講應該也沒什麼共鳴才對...
---------------------------------------------------
【附註二:[耽溺文華‧已婚男人]一文】

[關於內容與文筆等等]
  書中主角是一位對十八世紀的傢具有研究並常與歐洲貴族打交道
的美裔居法人--奧斯登(這一段話其實念來拗口),大致上描述奧
斯登與已婚男友居里安的生活點滴(包括愛滋病的患得與結束),也
附帶提及了一些各類情誼的交往。整體來說,由於歐洲文化的味道相
當濃重,有時看了一陣後,會有些不耐,畢竟身不在彼,也非專業,
總是不甚瞭解那樣的文化背後,作者想透過文字的流轉帶出什麼。不
過也沒那麼糟,這本書在紀大偉的序裡,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
華》相提並論,提到了兩者對於時間與回憶有類似的手法運用,這部
分留待後頭再來連結文本。(小朗按:《追憶似水年華》在台灣比較
有名的譯本是由聯經出版的,不過今天逛書店時,也看到時報引進大
陸的譯本,朋友們不妨趁此機會找來讀讀,畢竟沒有動力的話,對這
樣綿密細緻又豐碩的文本是很容易逃避的)

  這裡繼續要談的是關於作者的寫作技巧,書中扣除歐式文化的用
語外,事實上仍有許多不錯的譬喻,跳脫了傳統的想像思維,如以下
數段:

  白色圓形桌布一角沾上了紅色污點,好像凱薩大帝被刺之後的袍
子。(P.29)

  天空飄著雲,即使不向上看,也可以感覺到巨大的灰色雲朵,在
他們的頭上滾動運行;彷彿地面上的人事物,都是打字機上的字母,
而天上的雲是捲進打字機裡的白紙。(P.86)(小朗按:其實我後來仔
細看了一會兒,雖然不是很懂作者的原意,不過卻仍覺得很有趣)

  那雙沒有光澤的魚眼睛,好像只是蒼白的感光孔,而不像曾經充
滿生機的靈魂之窗。(P.114)

  萵苣的顏色和質感,好像一個華麗搖滾歌手經過三小時嘶聲演唱
後的一頭亂髮。(P.115)

  報復是要放涼了才能吃的一道菜。(P.211)

  在這個部分最後要談的,是奧斯登與居里安的情感互動,在居里
安也驗得愛滋病後,雖然在人們時間的掌握裡,兩人曾有過很長一段
比肌膚之親更加甜蜜的愛,可是卻也讓這樣的愛埋入了無止盡的黑洞
中,「他們並不欠缺可以安頓生命的場所;他們欠缺的是可以安頓的
生命。居里安的生命已來日無多」(P.245~P.246)而在前面並不為
二人所接受的宗教(每一種宗教,都在折磨羞辱這些可悲的糊塗蟲〔
指同性戀者〕啊!--引自P.26),也在瀕臨死亡的邊緣時,成了可
依賴的信物(之所以不用信念或信仰,一方面是因為書中其實並沒有
讓這宗教真正地融入兩人的生活氛圍裡,而另一個原因是居里安買下
可蘭經,或許只是當成一種慰藉,所以稱之為「信物」。關於居里安
與可蘭經的部分,可參閱書中P.315)

[氣味、時間、情感與感官]
  這本書既然被紀大偉與《追憶似水年華》並置,就不妨先稍稍來
看一下《追憶似水年華》的情形。在上學期旁聽李商隱詩的課程時,
方瑜老師曾經也連結《追憶似水年華》與李商隱的詩作來進行導讀,
講義其中的一段,正也可替《已婚男人》之所以被並提來下註解:「
『人類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他們本想執著眷戀一個愛人,一位友人
,某些信念,但遺忘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沒他們最美麗,最寶貴
的記憶。』自我在時間的流程終將逐漸解體,總有一天,那個原來愛
過,痛苦過,參與過的人什麼也不會留下。生命中出現過的人,逐一
在感情和年齡的聚光燈下,呈現不同的顏色。而且可嘆的是,房屋,
街衢,道路,和歲月一樣,轉瞬即逝。我們徒然回到曾經喜愛的地方
,我們絕不可能重睹它們,因為它們不是位於空間中,而是處於時間
裡。」……而「過去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種永恆的東西。
『必須發動不由自主的回憶,才能找回失去的時間,如何發動呢?通
過當前的一種感覺,與一項記憶的偶合。我們的過去繼續存活的滋味
、氣息之中。』現代的隱喻應該在事物後面,喚起味覺,嗅覺,觸覺
這一類永遠真實的基本感覺。」(小朗補述:也因為必須「描述」,
所以書中「摹寫」的手法相當熟練而成功。)

  因此,接下來回到《已婚男人》時,我試著透過與《追憶似水年
華》類似的氣味、時間、情感、感官等幾個面向來看這本書。

  〔氣味〕:安哲洛每天晚上都要用橙花水洗臉,身上飄散的氣味
讓克莉絲汀心情沈靜。克莉絲汀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會在睡覺前,
為克莉斯汀調一杯芳香的橙花茶。(P.128)透過橙花水的氣味,想到
自己曾經的習慣(橙花茶),這與普魯斯特因瑪德蓮蛋糕的味道牽引
回憶是一樣的情景。

  〔時間〕:人,注定要有耐性熬過時間,一次一個步驟來。人逃
不過時間的框架,只能把眼光放低,不要好高騖遠,才能向前走。但
是,狄士尼是個失去真實的地方,人們一直被制式的娛樂方式擺布。
這是個虛擬的享樂世界,位在佛羅里達中部的空白地方,炎熱而且陽
光刺眼。這裡的歡樂,是用錢買來的,像迅速跳動的節拍,不容停留
喘息。鐵鍊將小艇暴力地旋轉彈射四處。娃娃伴隨忽明忽滅的強光,
從側面進攻過來。娃娃機械式的嘴巴,跟著節拍唱「小小世界真奇妙
」,嗓音尖細高亢。這個地方,切碎了時間;充滿了懊悔的昔日碎片
,和令人害怕的未來碎片,推疊在一起。(P.222)狄士尼是個假美好
的所在,歡樂卻半點不切實際:(奧斯登)童年是期待解脫的未來笑
話,而仿造的聖路易島卻離珍貴的真實記憶有著十萬八千里遠,至於
未來籠罩愛滋病的陰影下,維持現狀就已經感謝上帝了。

  〔情感〕:彼得大勢已去,已經失寵;彼得將種種不愉快收集保
存起來。彼得身為烈士,心中很恨,卻又對自己的犧牲感到驕傲。彼
得寧可為自己所受的委屈痛哭,也不願設法改變現狀,彌補傷害。彼
得在墨西哥的恐怖遭遇,馬上就會變成一齣最佳的肥皂劇素材,讓他
有機會淋漓盡致地表演。真可惜,奧斯登想:肥皂劇就像人生,注定
要一直演下去,一集接著一集。就算是最狂熱的影迷,也會忘掉前面
的內容;就算同一個角落換了別的演員來演,觀眾也不會有意見。(P
.184~P.185)一場前任與現任男友的共同旅行,奧斯登大概沒想到會
有如此惡劣的發展,彼得與居里安的互相排斥,導致奧斯登在中間的
尷尬。而彼得原來獨佔的奧斯登,現在卻成為居里安的愛侶,妒嫉就
像顯微鏡一般,所有的毛孔缺隙全部放大,放大後的「鴻溝」於是成
為各式各樣爭吵的導火線。

  〔感官〕:有些晚上,奧斯登太過勞累,不想自慰。但是奧斯登
卻相信他有自慰的需求,這種自慰的需求並不是為了生理發洩,他只
是希望藉由自慰來得到多一些隱私、多一點自省,和多一點進入內心
的巨大愉悅。(P.207)自慰照理來說,是種感官的耽溺行為,然而奧
斯登在此更有著吳爾芙「自己的房間」的隱喻(小朗按:這是我自己
聯想而成的,如果有錯,歡迎提供意見),在生活中(或許)因為擁
有「某種事物的舒坦」,而讓自己能夠保持安全感的生活,而這樣的
安全感不僅僅只是「安心」,還更是一種心境上的「歡愉」(小朗按
:我覺得在此使用「歡愉」不甚妥切,但是暫時沒想到更好的詞彙可
以形容)。

  整本書的解讀,或許因為我這樣的拆解,變得更加支離破碎而不
知所云,不過這是我目前所想到比較妥善而適合我的方式,歡迎大家
給予不同的聲音。
(資料來源:http://myweb.hinet.net/home7/theroad/new_page_27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LPH Po-Han Lee 的頭像
    JELPH Po-Han Lee

    les voix: For/Getting|Re/Membering

    JELPH Po-Ha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